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系列报道之五
  • 发布时间:2010-10-23
  • 作者:xinli01

做一名让患者满意的心理医生

                                 --夏艳梅同志事迹                 

 

20101023191255475.jpg

  一次,出专家门诊,有一位穿着体面的中年妇女,多次在诊室前徘徊,并几次往诊室探头。她主动询问:你要看病吗?中年妇女犹豫地进来,说:“医生求求您帮帮我吧!我女儿原来学习特别好,可是最近要高考了,紧张得头痛,睡不好觉,终日以泪洗面,白天无法正常上课,领她去过好几家医院,就是治不好。后来在同事建议下来到三医院,你说我女儿的病能治好吗?”。从孩子母亲断断续续的讲述中,她不好判断病情,就说:你领孩子来看看吧。中年妇女说:“孩子不来,怕别人以为她得了精神病,我只好来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位孩子能接受的大夫。”听了这话后,她要了中年妇女家的电话,和她女儿小雪在电话中耐心地聊了起来,最后做通了小雪的工作,孩子答应来医院治疗。她采用心理疗法,配合小剂量抗焦虑药,经过两个星期的门诊治疗,小雪的病痊愈了,最后顺利考取了哈尔滨工程大学,接到录取通知书的第二天,小雪兴奋地来看她,说:“夏阿姨,是你帮助我渡过了高考前最黑暗的时期,我一生都忘不了你!”看着亭亭玉立的小雪,她真是有点后怕,如果她没有及时来接受心理治疗,现在又会是什么样子,她那18岁的花季是否会如此媚丽?一种做医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
  从92年参加工作以来,她始终把为患者解除病痛作为己任,把成为一名患者信得过的医生作为毕生追求,不断加强自身政治和业务学习,力争成为一名业务技术精湛、政治素质过硬的优秀医务工作者。她经常在病房里和病人交谈,认真观察每一个病人的病情变化。遇到复杂的疑难病例,及时查阅相关资料,虚心请教同行,常常忘记了时间,直到弄懂为止。通过对业务的刻苦钻研,在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经常有病人慕名而来找我看病,她也多次将绝望轻生的病人从死亡边缘挽救回来。绥化市一名16岁学生王珊患有心理疾病在家自杀两次未遂,辍学一年。是什么原因让花季少年如此轻生?随着治疗的开展,她发现王姗的家庭很不和谐,父母经常打架,家庭冲突不断,而王珊是一个非常敏感和聪明的女孩,16岁正处于青春期,热爱文学,热爱写作,而且文笔特别好,写的作文在《中国少年报》和《中学生作文通讯》上多次发表。于是,她就把王姗的父母找到一起,开展了家庭治疗,通过多次心理沟通,孩子父母认识到自己给孩子心灵造成的伤害,对自己在孩子面前打架的不理智行为十分后悔。父亲流着眼泪说:“我真没想到父母打架会给孩子造成这么大的伤害,今后我保证不再打架,好好过日子,让孩子有个健康的家庭环境。”在她两个月的精心治疗下,王珊终于康复出院了。出院时她送王姗一支英雄牌钢笔,鼓励地说:“希望你用这支笔写出你精彩的人生!”感动得王珊和她的父母热泪盈眶。王姗妈妈说:“现在都是患者给医生送礼,而你却送我女儿礼物,你不仅治好了我女儿的病,也救了我们的全家,真是有慈悲心肠的好医生啊!”。
  一位病人家属带着礼品,悄悄找到她“意思意思”,推脱不过去,她收下了礼品,病人家属放心走了。病人出院前,她又悄悄将礼品原封不动的送还,并耐心地向家属解释:“你们看病不容易,医生是我的职业,为病人看病是我责无旁贷的义务。”就这样,请客送礼者挡住了,而收获的是一封封感谢信和锦旗。她任心理科责任主治医五年来,协助并支持科主任工作,在科室人员紧张,工作任务重的情况下,她多次带病坚持工作,在病房管理住院患者同时坚持优质教学工作,深受学生好评。经过全科上下共同努力,2010年心理科住院患者增至日均50余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心理科成立之初,人们对心理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往往把心理疾病当作精神疾病看待,她就和同事们一道深入浅出地向市民宣传心理卫生保健知识,并主动接受《大庆晚报》、《大庆日报》记者采访。在她的建议下,科室主任为每位医生建立了联系卡,健全了定期随访制度,心理咨询和治疗慢慢赢得了患者的信任,稳定、扩大了病源。

20101023191348895.jpg

  一次,一位丈夫把他妻子的日记本放在她面前,说:我爱人在重点中学教书,是学校的优秀教师,许多家长以把孩子送到她班上为荣。我的家庭也很幸福,可最近我发现她消极悲观,我问她怎么啦,她都说没事。可当我看到她在日记中写道几次想自杀,我真是又担心又害怕,就来咨询一下心理医生,我爱人会不会真的自杀,这是不是危言耸听?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她初步判断这位老师可能患了抑郁症,要求他丈夫带她本人来院治疗。经过反复询问,这位老师说出了心理话:“我得这病已经有一年多了,最初是因为工作压力大而失眠,白天头昏脑胀,记忆力和学习效率明显下降,心情烦躁,觉得生不如死,经常出现自杀的想法。”最后她诊断女教师得了抑郁症,需要住院治疗,听说住院治疗,女教师当时脸就白了,说:“我不可能得精神病,我不住精神病院!”。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看到女教师精神卫生知识缺乏,联想到有些人对专科医院的误解,她就耐心解释说“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我们心理医生把它称作‘心灵感冒’,正如躯体感冒需要看医生打针吃药一样,心灵感冒也是有药可医的。”经过一番开导,女老师安心住院了,并积极配合治疗,经过6周的抗抑郁药治疗和心理治疗,女教师抑郁症状明显好转,她出院时拉着她的手说:“夏医生,通过这次治病我学到了新的知识,今后我要在我的学生中宣传心理卫生知识,让他们有了心理疾病不要忍着,早点就医,早点治疗,就可以早点解除病痛。”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宣传,到学校讲课,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人群需求,查找资料,总结病例,积极投稿。生动活泼的心理科普文章,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及心理医生手记多次发表在《大庆晚报》等报刊上。参加大庆人民广播电台“心理热线”节目,尽管在晚上9.00以后播出,但是有了固定的收听群体,而且听众越来越多。在大庆电视台《健康大庆》直播节目中作的《怎样帮助孩子渡过青春反抗期》和《莫让网瘾网住孩子的前程》心理专题节目,深受社会好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心理医院一名年轻的心理医生,她决心和其他医护人员一道以更快的速度向更高的境界追求,为大庆人民的心理健康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夏艳梅,心理科责任主治医,副主任医师。1992年毕业于齐齐哈尔医学院神经精神专业。2003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成人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大庆人民广播电台“心理热线”栏目特约专家。  
  从踏进圣洁的医学殿堂的那一刻起,她就暗下决心:要象林巧稚那样,既然选择了医学,就将为之奉献一生。为方便患者求医,她把科室电话、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患者。许多病人遇到病情波动时经常和我联系诉说病情,为给困难病人节约电话费,她经常问清病人的电话号码,主动给病人打过去,耐心地寻问病情,并为病重患者联系来院治疗事宜。有时遇到贫困患者来院看病,她还为她们定盒饭、垫路费。多次为外地患者邮购药品。                                                                                 
  医学科学无止境。要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解除患者病痛,光有工作热情是不够的,首先必须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医术和过硬的本领。为了掌握更多的医学知识,1997年她参加北京医科大学举办的“儿童阅读障碍及情绪障碍”研修班学习。2005年参加了卫生部举办的精神科骨干医师双基提高班。在哈医大攻读学士学位的两年里,不但刻苦钻研综合科病症,而且在名师的熏陶下,养成了科学严谨、敢于创新的科研作风。几年来,有两项科研成果获大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科研获大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并担任其中一项的项目负责人。通过日复一日学习心理学理论,临床实践技能日趋成熟。

返回列表
医院地址:大庆市让胡路区让杜路192号   电话:0459-8881654   邮编:163712
©大庆市第三医院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医创科技
医院地址:大庆市让胡路区让杜路192号
电话:0459-8881654   邮编:163712
©大庆市第三医院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医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