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指的高考失利包括高考落榜、本该考好却意外失误或由于填报志愿原因而未能进入预期的学校、专业等等。
每年高考成绩揭榜后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对于那些高考失利的学生来说,高考是一种说不出的痛。部分失利生(特别是缺乏心理准备的学生)往往由自责、自卑、沮丧发展到抑郁、无望,个别人甚至因承受不了失败的打击而精神失常或轻生。每年高考发榜后,总有一些高中生自杀的报道,令人十分惋惜和伤痛。
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情况,即一些考生尽管考得不错,达到了某批次的分数线(甚至达到了重点分数线),可因为未达到自己的期望(如未能进入理想的大学或专业)而自动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成了新型的“落榜生”。
1、高考失利生常见的消极心理表现。
﹙1﹚失望心理。面对高考的不如意和失败,一些学生对自己、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情绪压抑、伤心哭泣。有的还会极度自卑,不敢出门见人,生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每天把自己关在屋里,反复咀嚼自己的失败和痛苦,对一切失去应有的兴趣,发展下去还会导致反应性忧郁,严重的甚至走向自杀。落榜生曾对心理医生说道:“今年的夏天对我来说是灾难和痛苦。自从得到高考落榜的消息以后,我的心情就处于一种游离状态,情绪低落到了极点,恍惚之中只觉得生不如死……”
﹙2﹚悔恨心理。失利生多有强烈的自责、悔恨倾向,比如,“真是该死啊,我怎么会漏做一道题呢!”、“我要是再仔细一点就不会计算错了!”、“我怎么就那么笨”!“我当时要是自信一点,就不会把已经做对的题目改错,那样我就可以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了。可现在我不得不重读!”。有些失利生终日生活在追悔莫及中,从而造成很大的情绪障碍。
﹙3﹚负疚心理。高考前,父母和教师对他们的关心无微不至,他们也特别想考一所理想的学校来报答父母和老师。特别是一些经济条件差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均是靠父母省吃俭用,甚至是借钱来供他们上学的,十分企盼“金榜题名”。高考失败使他们感到愧对父母,情绪十分压抑。有些学生因过分内疚而郁郁寡欢,做什么事情都无法集中注意力,严重者甚至患上了神经衰弱症。
高考失利生是心理卫生问题的高危人群,尽管由此引起的自杀和精神病事件是极少数的,但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却是大量的,并且会对人产生持久的影响。一些人即使进入了大学或后来考上了大学,但由此落下的后遗症却使他们产生自卑或对考试的恐惧。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要重视高考失利生的心理问题,采取各种措施,给予各种支持,帮助他们勇敢地正视失败,调整好心态,避免转化为严重的心理障碍。
2、高考失利生心理障碍的预防和辅导。
对高考失利生的辅导是学校、家长共同的工作,各种媒体也应发挥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者不仅要直接面对失利生做好工作,还要承担起对广大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和家长的指导工作。下面我们以家长为例,来谈谈如何帮助、指导孩子走出失败的阴影。
﹙1﹚给予孩子更多理解和关怀。作为人生一次重大考试的失意者,本身是很难过和伤心的,一定会为此感到失落失望失败,一些人甚至会有一时的自暴自弃和人生的幻灭感。家长要理解孩子此时此刻的心情,切不能认为孩子没考好,让自己在亲戚朋友、邻里同事面前“丢了面子”,转而对孩子讽刺挖苦或横加指责,这样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加重孩子的负罪感和痛苦心理。家长要以理解和鼓励的态度,帮助孩子正确面对现实,度过挫折期。家长还可以请一些有过同样经历,后经努力成功的人与孩子交流,或找一些类似的事例以鼓励孩子。家长的态度和行为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安慰、支持和鞭策,有利于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与痛苦,帮助他们及早走出困境,勇敢地面对现实。
﹙2﹚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一些失利生之所以会发展为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整天沉溺于失败的痛苦中,不能自拔。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个人一旦离开原来的生活环境、面对新事物,心情会逐步开朗起来,有利于减轻和消除挫折感,走出心理困境。所以家长应有意识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暂时避开高考这一敏感话题,积极寻找情绪释放的途径,如:朋友聚会,看喜爱的小说或电视剧,积极进行户外活动如打球、钓鱼或外出旅游散心。但家长一定要正确引导,行使监控的权利,避免孩子去那些更让其消沉的场所,如:电子游戏机房、歌舞厅等。
﹙3﹚帮助孩子加强自我调节。家长要帮助孩子认识到后悔指责无济于事,逃避退缩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有勇敢地面对,才能走出失败的阴影。为此,要鼓励孩子有意识地调控自己的消极情绪,多与他人交流沟通,获得外部支持,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落榜,使自身的心态保持平衡。家长要帮助孩子认识到,高考失利并不意味着走投无路,脚下有许多路可以选择。家长要与孩子一起,理性地分析失利的原因以及下一步该如何走,积极面对未来,尽快找到努力的目标,开始新生活。
﹙4﹚接受专业心理人员的辅导。如果孩子的抑郁情绪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难以调整好心态,家长就要带孩子或劝孩子去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帮助孩子尽快走出心理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