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而作为子女,特别是有着尊老爱幼、孝顺父母这样传统美德的中国子女,对父母的身体健康更是格外关注。最近我就遇到了这样一位有着“腰痛”病的阿姨。
彭阿姨,今年68岁,她在儿女的搀扶下艰难地走进了诊室。在看见我的那一刻她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一边哭泣一边向我诉说她的经历:2014年11月彭阿姨因照顾外孙劳累后,逐渐出现腰部不适,总是感觉腰部肌肉酸痛,有时夜间睡眠时也会被偶尔的腰痛疼醒,为此她总是担忧,白天也会心烦意乱。在家里,老伴儿因为彭阿姨腰痛而主动承担了所有的家务活。彭阿姨卧床静养一月后腰部疼痛仍然没有改善。孝顺的儿女为了不让老母亲被腰痛折磨,于2015年2月初带母亲去哈尔滨某大学附属医院就诊,挂了最权威的骨科专家号,也进行了相关检查,但检查结果是彭阿姨的腰部除了有一些退行性改变,并无大碍。但是彭阿姨不相信这个检查结果,认为医生没有查出真实病情。之后儿女带着彭阿姨到处去求医,服用了很多中药、西药,但是腰部仍感觉疼痛,严重时还会服用止痛药来缓解疼痛。
随着时间的一点点流逝,彭阿姨的腰痛更加严重,不仅仅局限在腰部,逐渐向下扩散至双腿及双脚,有时双臂也会感到酸软,从最开始可以自行走路到现在只能在家人的搀扶下才能走路。看着她病情逐渐加重,在2019年2月初,家人决心带彭阿姨去全国最好的医院再仔细看看,在北京这家医院做了很多检查,如骨密度测定、腰椎核磁、头部影像学检查,所有检查结果均显示彭阿姨无任何病变,只得建议服用一些改善骨质疏松的药物。虽然 彭阿姨心存怀疑,仍就和家人带着这样的检查结果回到了大庆家中。服用了2个月的改善骨质疏松的药物,腰部疼痛的症状也未见好转。疼痛严重时仍会靠服用止痛药来缓解。夜间睡眠时翻身都会感到痛苦,腰部像抽筋一样痛,并且有时会控制不住排尿。彭阿姨从别人那听说有偏方能治腰痛病,结果花了许多钱,偏方并没有治好她的病。四处求医问药,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了。彭阿姨彻底绝望了,感觉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天天胡思乱想,甚至有了轻生念头。
看着每天焦虑、忧郁、失眠的母亲,女儿逢人便打听哪里能治这病。后来听邻居的朋友说可以去三医院看看,没准就能治好了呢。彭阿姨经过再三思想斗争,最后来到了大庆市第三医院心理保健调适中心。彭阿姨讲完了她的看病经历,最后说:“大夫,这5年的腰痛病实在太痛苦了,你看我还有治吗?”。
听完了彭阿姨的看病经历,想必在我们身边也遇到过不少这样的病人。他们自感得了重症,但去过多家医院,看了许多医生,做过多项检查都查不出毛病,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彭阿姨的病痛并不是因为她的“腰”,而是她的心理出了问题。彭阿姨的病属于心理疾病的一种,我们称之为躯体化障碍。躯体化障碍是以各种身体症状为主诉,虽经多方求治,但各种相关医学检查却查不出相应病变,而患者却坚信自己身体有病。常见的症状有:胃肠道感觉异常,如疼痛、打嗝、反酸、恶心、呕吐等;皮肤感觉异常,如烧灼感、疼痛、痒、麻木、蚁走感......并伴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及失眠症状。患者常因为这些身体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结果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虽然有时患者确实存在某种身体方面的问题,但其严重程度并不足以解释患者本人感到的病症和过度的痛苦。
在耐心倾听了彭阿姨的痛苦述说后,我向彭阿姨详细解释了她的疾病特点,建议彭阿姨住院治疗。我的治疗方案不仅仅包含药物治疗还有物理治疗及中医治疗,三管齐下的治疗方案也获得了彭阿姨的认可。入院后,除了三管齐下的治疗方案外,最主要对彭阿姨进行的就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让彭阿姨逐渐了解所患疾病的性质,改变其错误的观念,减轻心理因素的影响。对彭阿姨的心理治疗有支持性心理治疗,即给予彭阿姨解释、指导、疏通,让她了解与疾病症状相关的医学知识,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她的情绪症状、增强治疗信心;还有认知治疗,即对于彭阿姨的疑病观念及明显的疑病性格予以认知矫正治疗,这对彭阿姨出院后的长期疗效比较好。
不仅仅是彭阿姨存在这种情况,现在很多老年人都有这种躯体化障碍。这种心理疾病的出现从心理动力学方面分析,是因为老年人由于生理衰老的原因,开始显得精力不够充沛,许多事情不能直接参与,或者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从容和潇洒地把事情做好,因此就会产生焦虑抑郁,她们往往通过一些躯体不适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和痛苦体验。比如彭阿姨在带外孙的过程中,由于体力不支,便有了劳累感、无用感和畏难情绪,恰巧当时她累得腰痛,于是这种不良情绪就投射到对腰部的过度关注,其实当时真正作俑者是她感觉力不从心的焦虑抑郁情绪,并不是“腰”部真的有病变,但彭阿姨却坚信自己是腰部有了大病并反复求治。最终我们通过多种疗法缓解了彭阿姨的焦虑抑郁情绪及反复纠结的疑病思维,进而结束了她长达5年的“腰”痛病史。
彭阿姨的病案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当身体多次检查无相应病变时,要考虑心理上的致病因素。二是提倡精神赡养。家人要多陪伴老人,主动和他们聊天,多体谅他们的难处,有针对性地缓解他们的身心压力。鼓励老人多外出活动,有一定的社交圈,通过运动、聊天,让他们的情绪找到另一个宣泄的出口。当然如果症状严重到彭阿姨的地步,那就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了。 中医心里单元 樊伊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