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是一个个子高高的男生,常常穿着红色的外套,黑色的裤子。他在病房里喜欢一个人待着,总显得落落寡欢。和人说话时不敢注视别人的眼睛,总是低着头,也不愿参加护士组织的集体活动。是什么原因让小林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小林为什么会这么抑郁痛苦呢?这还要从头说起。
小林的父母在他出生仅仅四个月的时候就离婚了,父亲从此离开了他的生活,只有母亲独自抚养他。为了维持母子二人的生活,在小林年仅一岁的时候,母亲不得已把他寄养在二姨家,之后小林有长达五六年的时间没有母亲陪在身边。小林是多么渴望母亲的陪伴啊!然而母亲迫于生活的压力,在这期间每年只回来两到三次,每次和小林见面的时间也非常短暂。看到别的孩子都有爸妈在身边呵护,那时的小林是多么思念母亲啊!可母亲每次匆匆地回来,又匆匆地离开,也许也没有体会到小林内心的渴望。
年复一年,春去冬来,转眼间小林已经七岁了,母亲终于把小林接回了身边,那一刻小林是多么得开心、激动。可是好景不长,母亲为了生计又需要出外打工,又开始无暇顾及小林。之后小林被母亲转到了廊坊的一个封闭学校学习。可怜的小林再一次与母亲分离,又要独自面对生活中的孤单寂寞。没有母亲的陪伴照顾,11岁的小林心里感觉弱小自卑。不过有同学朋友一起玩,小林有时也会忘掉烦恼,露出短暂的笑容。
突然有一天不幸意外来临了。有一个同学当众对他恶语相向,骂他是没人要的孩子,还动手打了他。小林感到委屈、痛苦、担心、害怕,那个时候小林多么需要家人的安慰呀!可是母亲在外打工,小林不知道向谁、怎么倾诉自己的悲伤遭遇。经历此次事件后,他的生活急转直下,内心就像浇灭的火堆那般的冰冷。这段痛苦经历深深地埋在了小林的心里。
几年过去,小林初中毕业了。这时小林再一次和母亲一起生活了。多年与母亲的分离,小林对母亲已经不是那么亲了,心里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小林再也不愿意和母亲谈起。母亲也总是抱怨说自己独自把小林养大不容易,让他不要总是这事那事的,要小林体谅自己。其实这么多年小林的家庭经济情况也一直不是太好,也许这是母亲压力之下所说的话吧,从此小林在家里很沉默。有时他也经常会因为一些生活学习上的事和母亲争吵。在这种家庭氛围中,母子二人的关系非常紧张,小林心中感到十分压抑,委屈一直憋在心里,他从未和他人说起过心事。 就这样平淡地过了几年。这几年,他童年被同学欺负的痛苦经历反复出现在他的头脑中,挥之不去。小林控制不住地回想,越想越痛苦,越痛苦越想。压制时间久了,渐渐地小林变得麻木、自卑,对自己没有自信,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成功。他也逐渐变得不信任别人,怀疑一切,觉得别人都很虚伪。他什么也不愿意做,觉得做什么事都是无意义的。小林也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可是想到自己死了对不起母亲,于是放弃了自杀。终于有一天小林如同休眠的火山一般爆发了,他整夜不睡觉,用拳头砸门,对母亲大喊大叫,说自己这样都是母亲害的,不想活了之类的话。母亲感觉到了他的异常,立即带他去看心理医生。
小林从出生起便没有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在他童年的关键时期,父母却没有陪在自己身边,有非常强烈的不安全感,无法建立亲密稳定的依恋关系,非常敏感、自卑,说话都不敢看别人的眼睛。在他成长过程中,没有父母的疼爱和陪伴,他遇到什么事也没有人可以倾诉,形成了压抑、怀疑、易怒、不稳定的情绪表达方式,无法以正常的方式处理内心冲突,无法相信别人,人际关系维持困难,最终失去了与人交往的动机,选择了离群索居的生活方式,并继发为落落寡欢的抑郁状态。长大后,他总抱怨母亲小时对自己关心不够,一腔怒火都发泄到母亲身上,认为是母亲害了他,让他无法走出家庭,正常学习、交友和工作。 希望小林能够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从自卑封闭中走出来,不再沉湎于痛苦往事,敞开心扉与自己的母亲聊一聊,从改善母子关系入手,增强自信心,慢慢尝试与他人交往,逐步融入外面的精彩世界,摆脱抑郁情绪的纠缠。
青少年的抑郁和成年人有所不同。青少年抑郁大多数与家庭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与孩子关系紧张、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很好的陪伴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父母又大多很难发现孩子的这种变化,因为青少年抑郁常以愤怒,学习成绩下降,逃学等表现更为突出,很容易被掩盖和忽略。
其实儿童青少年抑郁发现得越早,预后越好。治疗的方法主要以心理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主要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心理健康教育,认知行为治疗和家庭治疗等。对于中、重度青少年疾患,一般给予小剂量抗抑郁药,期间密切监测各项指标以及药物疗效,以尽早控制症状,恢复儿童青少年正常的生活及学习。 儿少心理单元 任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