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魔咒”
  • 发布时间:2019-10-30
  • 作者:xinli

        很多人都知道《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是死于自杀的,可这仅仅是他的家族悲剧中的一幕。事实上,他的父亲死于自杀,而且,在几十年间,这个家族的成员几乎无一善终,美国公众将这一现象称为“海明威魔咒”,海明威的家族后代似乎不可幸免的重演着先人的悲剧。他的长子杰克在结婚后夫妻感情不和,与妻子双双酗酒解愁,两人最后均死于癌症。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生活,杰克的长女穆菲特和次女玛而戈也染上了一系列恶习,她们先后吸毒并且患上了严重的躁狂抑郁症,最后只能接受强制治疗。1996年,在海明威吞枪自杀35年后,他的孙女被发现神秘死亡,有关部门最终裁决死于自杀。


       上述案例似乎过于惨烈了,但是家庭问题在代际间传递的现象在精神科临床中是特别常见的。刘女士是一个强迫症患者,在她上初中时,母亲在外地做生意,每个月才能回家一两次,她每天都在思念母亲,经常失眠。她在寂静的夜晚经常期盼着一个奇迹的出现:房门突然打来,妈妈回家了。这让她每天都闷闷不乐,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渐渐地她发现自己在学习的时候特别吃力,她看书的速度要比别人慢很多,每次都翻来覆去地看,总怕自己记不住,做题时三遍五遍地检查,总怕自己会做错。为此她也很苦恼,但是不这么做就放心不下。在这种情况下她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结果仅考取了大庆卫校。
       20岁时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医院做护士。工作后她发现新的问题又来了,她总是没完没了地核对医嘱,生怕会执行错了引发医疗事故。后来她给自己定了个数字,每个医嘱一定要核对30遍。她也知道自己这是心理有问题,怕被同事知道了笑话,总是偷偷地做这些,这些额外的工作把她弄得身心俱疲。2年前因为没聘任上职称,她症状更加明显了,严重的失眠,控制不住地胡思乱想,脑子里反复出现有关于自杀的联想,明明不想自杀,却总是想象自杀的各种可能以及自杀以后会出现的种种情境。一出现这些想法她就特别紧张,生怕自己控制不住真的会去做了,总是把自己吓得一阵阵出冷汗。后来发展到做什么事都不能确定是否正确,反复斟酌,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不能上班工作。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敏感多疑,不信任任何人,看谁都像坏人,以至于基本不与同事及亲朋交往。
       入院后,大庆市第三医院心理保健调适中心给刘女士的诊断是强迫性障碍,上面的内容都是刘女士对自己病症的描述。任何一个有经验的心理医生都会有这样一个共识,患者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这些问题的下面一定有潜在的根源。强迫症的发病固然有其生物学因素,甚至有未被发现的病理基础,但是社会心理因素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心理医生一定要重视患者的个人史,也就是他的成长经历和个人心理发展过程,而这些都涉及到病人的原生家庭。在后来给刘女士做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她的家族就是一部血泪史。她的姥姥是一个特别要强的女人,事事要求完美,但是生不逢时,嫁的又不好,与丈夫关系一直不睦,最后在她母亲10岁时,她的姥爷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信。她姥姥也未再嫁,一个人把一儿一女养育成人。其中的艰辛刘女士不得而知,姥姥和母亲都不曾对她说起,在她的记忆里,姥姥和母亲都是不苟言笑的人。她的母亲把养家作为己任,从刘女士记事起,母亲就经常在外面做生意,他的父亲反而在家照顾她和妹妹,从来不出去工作,并且,她的父亲酗酒。在她大一点的时候,都是她在料理家务,照顾父亲和妹妹的日常生活,而且她还必须小心谨慎地去做,因为她发现父亲越来越沉默寡言,也变得非常挑剔,与她们姐妹的交流就是训斥。每天她所盼望的就是父亲不要喝多了,他喝醉了就要找茬打骂她们姐妹俩。渐渐地她知道,父亲这样做也许是在表达对母亲的不满。了解了这些,我明白了,原来刘女士所有的强迫症状、焦虑症状都是源于她内心深处深深的不安全感,而这种不安全感她姥姥那里就已经有了,并传给了她的母亲,她的母亲又原原本本地传给了她。
       刘女士自己的生活也非常不如意。她经人介绍与前夫没交往多久就结婚了,婚后一年生下女儿,夫妻感情一直不温不火,在她30岁的时候,丈夫有了外遇和她离婚了,她带着女儿一直过到现在,再没交往过男友。她对丈夫的背叛反而没有太多的痛苦,因为她原本对婚姻不抱有幸福的期望,当然在婚后她也没花心思去经营。这恰好印证了一个心理学定律“墨菲定律”,正所谓怕什么来什么。我不禁担心起她女儿的现状,一问,果不其然。她女儿自上初中起就经常失眠,每次考试前都会出现头痛、恶心、吃不下饭。上大学时她们共同选择离家很近的东北农大,女儿有洁癖,与同学关系不好,不住校,她要求女儿每天都回家。
       通过心理治疗,刘女士认识到了她家族问题的根源,也认识到如果这个问题不去面对,不去修复,不但她的病症会持续存在,而且还会殃及到她的女儿,将来她的女儿在参加工作时,在组织家庭后也会出现种种问题,甚至会重蹈她的覆辙。幸福家庭长大的孩子,不知不觉中就会吸收幸福的力量,依照人际关系中吸引力法则,幸福家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吸引到和自己相似的人,而且这样的孩子在事业上也会有更好的作为。很显然,一个原生家庭幸福的孩子就不用耗费精力去处理自己的创伤,而是把这些洪荒之力用于自我实现。依照家庭心理治疗理论,一个人童年时幸福,长大了会重复家庭的幸福,一个人童年时痛苦,长大了会重复家庭的痛苦。当然,这不是宿命论。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原生家庭问题的解决方式就是打破这种轮回,打破原生家庭魔咒,走出原生家庭死循环,修复原生家庭创伤,超越原生家庭局限,进入不一样的人生。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活出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包括我们的父母也不可能是完美的。在养育我们的时候,他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也留下了很多创伤,因此在养育自己孩子的时候,就忍不住复制粘贴自己的以往经历。有人说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当你抱怨父母自己没有得到好的养育时,你就是在给你的孩子复制不幸。心理学强调“觉察”是改变的开始。我们能意识到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那么是不是可以从你这一代起,终止这种恶性循环,让家族悲剧就此落幕?
一个哈西德派牧师有这样一段著名的临终遗言:“我在年轻的时候,想要改变世界。后来我长大了一些,才明白这个目标实在太大了,于是我试图改变我的国家。又经过了一些岁月,我认识到了这个目标也太大了。于是我试图改变自己居住的小镇。当我意识到连这个目标都无法实现的时候,我想改变我的家庭。现在我垂垂老矣,才知道一切应该从改变自己做起。如果一开始首先改变自己,也许我已经改变了我的家庭、我的小镇、我的国家,也许甚至可以改变整个世界”。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关系很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可以肯定地推断,每一个心理疾病患者身后都有一个问题严重的家庭,而且这种家庭问题如果不被重视,未能被及时解决,它就会在代际间遗传,甚至使这种问题成为家族的魔咒。
       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那么好吧, 且让一切悲剧终止于我,一切就从改变我们自己开始吧。成人单元   张曦明

返回列表
医院地址:大庆市让胡路区让杜路192号   电话:0459-8881654   邮编:163712
©大庆市第三医院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医创科技
医院地址:大庆市让胡路区让杜路192号
电话:0459-8881654   邮编:163712
©大庆市第三医院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医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