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芳是一名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在我市某大学就读。她长得很漂亮,但给外界的感觉就是不自信,害羞得厉害。最近小芳闹着父母要退学,理由是上不了学了,不敢和周围人交往,不敢看他人的眼睛,担心他人看出不自然。为此不愿上课,无法和他人交朋友。还有一些原因让家人不能接受:她不敢到食堂打饭。一到食堂看见那些人就紧张,害怕,脸红,心慌。同样的原因,小芳也没办法到教室去上课,不敢去小超市买东西,只要是有面对面的交流,她就没办法完成。其实她高中时就很少去学校,大部分时间靠自学。但因为在家食宿可以解决,那种对社交的畏惧还没有威胁到她的生存,问题的严重性没有显现出来。
直到上大学,课堂和食堂引爆了她对社交的畏惧。和同寝室的女生勉强和平共处,但无法深入交流,慢慢的自己把自己边缘化了。第一次看到小芳,长长的流海遮住了半边脸,头一直低着,很少抬起头来与心理医生对视。在椅子上坐下后就拘谨地一动不动,腰板挺直,双手拘谨地放在膝盖上,说话声音很小,有明显的社交焦虑症状。心理医生了解到她在小学时经历过创伤事件,因此渐渐产生了社交焦虑。
心理医生有针对性地对她实施社交技巧训练及认知纠正。1个月后,小芳告诉心理医生,她开始走出宿舍,拓宽自己的社交圈,丰富自己的生活,和他人对视自然多了。而她的流海也剪短了,露出了她美丽的脸庞和阳光自信的笑颜。治疗结束时,小芳已自如地在大学校园和课堂徜徉,她的精彩人生从此拉开了序幕。
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焦虑障碍,多在17~30岁期间发病,男女发病率几乎相同。常无明显诱因突然起病,中心症状围绕着害怕在小团体中被人审视,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甚至觉得无地自容。不敢在公共场合演讲,集会不敢坐在前面,故意回避社交,在极端情形下可导致社会隔离。常见的恐惧对象是异性、严厉的上司和未婚夫(妻)的父母亲等,或是熟人。可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可有脸红、手抖、恶心或尿急等症状,症状可发展到惊恐发作的程度。常见于公共场合进食、公开讲话、或遇到异性,也可泛化到涉及家庭以外的几乎所有情景。部分患者常可能伴有突出的广场恐惧与抑郁障碍,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建议罹患者一定要及时去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中医单元 夏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