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急救车带着刺耳的喇叭声开进某大学,接上重患后,又风驰电掣般地开往某大医院。只留下一些大学生在猜测私语。原来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小刘同学,在完成一天的军训回到寝室后,突然感到心悸、呼吸困难,极度恐惧,好像“周围没有了空气”、“天快要塌下来了”、“心脏快要跳出喉咙了”。她大声尖叫,抓住同学的手,惊叫“不行了、不行了”,浑身战栗,大汗淋漓。同学看到这一幕,都吓坏了,立即拨打了“120”。将其送到综合医院急诊科后,小刘上述症状均有缓解,只是脸色苍白,疲乏无力,心有余悸。老师闻讯赶来,也就半个小时的时间,看到她这么快就脱离危险了,大家感到非常诧异,出于安全考虑,仍然坚持让医生给她做了全身体检,但是各项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这才放心地返回学校了。
然而,更让人紧张、害怕的是,从此之后,小刘上述症状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每次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小刘担心自己一定是得了什么不治之症,整日惶惶不安。小刘的父母也担心她是得了什么怪病,就带着小刘四处求医,但面对她各种正常的检查结果,医生们通常诊断她“没病”,或误诊为“冠心病”、“脑缺血发作”等,病情并未好转。
在综合医院经常会遇到小刘这样一类患者,他们年龄不大,却常表现出严重的窒息感、濒死感和精神失控感,宛如濒临末日,或奔走、或惊叫,惊恐万状、四处呼救。他们常反复就诊于急诊科、心内科、呼吸科、神经内科,频繁地使用急救医疗服务,症状看似严重,但检查常无特殊发现,起病急速,缓解迅速,往往在就诊后不久,便可自行缓解。人们不禁要问:小刘这类人到底有没有病?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小刘确实是得病了,但小刘得的既不是冠心病,也不是脑缺血发作,而是焦虑症的一种,叫惊恐障碍,也称急性焦虑发作,它属于精神障碍范畴,患病率高达1/75,常起病于青少年或成年早期,以反复出现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自主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感,害怕产生不良后果的惊恐发作为主要特征。
资料显示,在综合医院,这种疾病的误诊率非常高。首先是因为这类患者心悸、濒死感等症状常被误认为是心、脑血管病而去综合医院首诊,且常常去急诊。其次是相关医疗检查,并没有发现身体有相关器质性病变,无法确诊。再次是惊恐障碍具有反复性、不可预测性、突发性等特点,有的综合医院医生无法识别其是精神症状。
那么,误诊会带来哪些不良后果呢?惊恐障碍若得不到合理治疗,很少能完全缓解,88%以上的患者呈慢性、反复发作病程,导致患者社会功能下降,轻者合并情绪问题、睡眠问题,重者甚至出现自杀。而且反复的惊恐发作,会使冠心病的发病风 险提高2倍。由于反复多次就诊于综合医院,进行多次心电图、血液化验检查,以及心脏超声、脑血管超声、脑影像学检查,甚至被误诊后进行心血管造影、支架手术等,不仅浪费医疗资源,更加重了患者痛苦。
我们应如何治疗惊恐障碍呢?惊恐障碍患者只是将躯体症状作为主诉,但如反复询问患者及其家属,发病前往往具有精神因素,常在发病前1年内经历过应激性生活事件。然而,绝大多数(90%)惊恐障碍患者主要诉说他们的躯体不适,往往不会意识到这些躯体症状可能是由于自身的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因此,医生应该耐心细致地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社会状态,这不仅有助于诊断疾病,更有助于治疗疾病,预防复发。二是要通过临床检查,排除与惊恐障碍有相似症状的躯体疾病,如冠心病等。及时发现器质性疾病伴发的惊恐障碍发作。三是惊恐障碍属于精神障碍范畴。精神心理科医生应发挥其专业特长,针对患者的领悟力、生活事件、年龄、个性等等进行个体化心理治疗,提高药物治疗依从性,治愈疾病,防止复发。最后,应加快实现《综合医院精神卫生服务的共识》中所倡导的“身、心”医疗服务,提高综合医院精神心理障碍的识别率,及时申请精神心理医生会诊或转诊,让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十病区 刘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