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庆市第三医院心理保健调适中心就诊的来访者中不乏有这样一些病人:
“医生快帮帮我,我都一周没有睡觉了,快累死了,再这样下去我快撑不住了”——这是病人甲。
“医生,快给我老伴看看,他整天说自己没睡觉,可是我夜里经常听到他打呼噜。可他就是不承认,因为这个问题我们老两口没少吵架”——这是病人乙。
还有一位中年女性失眠多年,近两年加重。她整天昏昏沉沉,自称夜里未睡,白天困倦无力,辗转多家医院求治,服用各种帮助睡眠的药(安定,米氮平,喹硫平,奥氮平”等),失眠顽疾就是不能缓解。病人十分着急,对治疗失去信心,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我的诊室,自称这是治疗的最后一站,治不好就不看了。从病人的神态中看得出来她对治疗的焦急和无望——这是病人丙。
这些病人是真的没睡着吗?他们到底是哪类失眠病呢?为什么久治不愈呢?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先详细了解了解病情再做进一步说明。
经过详细询问病史我们发现,病人甲存在睡眠问题多年,病情时好时坏,但一直未到专科医院系统求治,听周围朋友说补心安神胶囊好使,就到大庆市第三医院买点补心安神胶囊吃;听别人说阿普唑仑效果好就到医院买点阿普唑仑吃;听说褪黑素改善睡眠没副作用,睡得香,就托人从国外捎回进口褪黑素尝试。他这样反复尝试别人口中治疗失眠的神丹妙药,但是自己的失眠症状从未彻底治愈,因为他没有找到自己失眠的病因。而且进一步了解发现,病人甲平时对睡眠非常在意,总是担心自己能不能睡着,认为自己睡不好觉就会对健康造成重大伤害。殊不知他越是这样想越是睡不着,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短期失眠变成了长期失眠,长期失眠变成了顽固失眠,使病人苦不堪言。
病人丙:经了解病人丙的丈夫患病多年,常年卧床需要她的照顾。儿子近2年闹离婚,她着急上火,整天想这些琐事,强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她的失眠久治不愈。究其原因这类病人多数存在认知偏差和心理社会刺激因素。
我们再看看病人乙。老伴认为他已经睡着了,可他本人认为自己的睡眠时间远远小于实际睡眠时间。为他进行多导睡眠图(PSG)检查会发现,病人快速眼动睡眠REM延长,浅睡眠长,病人睡眠浅,对外界声响敏感,睡得不实,质量不高,不解乏。这种病在医学上被称作“睡眠感知缺失症”也叫“假性失眠”或者“主观失眠”,多见于抑郁症病人。
以上病人均存在睡眠认知障碍,这样的病人单纯靠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好。这时必须得拿出睡眠障碍治疗的杀手锏——睡眠认知行为治疗(CBTI),用它结合药物治疗效果会更好。给予睡眠知识宣教,调整来访者对睡眠的不良认知,建立患者正常睡眠卫生习惯是治疗这类失眠的第一步。
重建睡眠一觉醒生物节律。失眠者日间要避免小睡,晚上不困不上床,如果20分钟不入睡就起床到别处,等困了再回卧室上床睡觉。睡前至少1小时内不做容易引起兴奋的事,睡前数小时避免使用兴奋性物质,如咖啡、浓茶或吸烟等。保持规律的起床时间,不管前晚睡眠时间长短,第二日都要按时起床。不要过分担心失眠,不要因为一晚没睡好就产生挫败感。研究发现,即使一两夜不睡也没关系,对身体不会有太大影响。
对于整天喊着一点没睡觉的来访者,嘱咐家属在他熟睡的时候在他脸或耳背上用笔画个圈,或者用手机给他录一段熟睡视频。告诉他说这是医生嘱咐家人在他睡着时候画的,目的是证明来访者确实睡着了,家人已经观察到他夜里睡觉了。用事实说服来访者让他相信自己确实睡着了,是自己感觉没睡觉。
对于因应激、紧张和焦虑事件诱发的失眠,和病人一起分析她的情绪,深挖失眠背后的心理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减压。通过放松治疗降低卧床时的警觉性,减少夜间觉醒,促进夜间睡眠。通过渐进性肌肉放松、指导性想象和腹式呼吸训练等措施纠正失眠认知偏差,找回患者的正常睡眠。
朋友,您正在承受着失眠的困扰吗?您存在睡眠感知缺失的体验吗?大庆市第三医院心理保健调适中心将为您揭开迷雾,让您高枕无忧。主任医师 汪连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