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精神疾病患者都有自己的故事,起因不同,经历不同,但受到的排斥和非议,大致相同。
我护理过一位女患者,她身材高挑,即使年近50岁,也仍然非常漂亮。经过了解得知,她起病前性格开朗,平时极为要强。上初中的时候每次考试都是班级的前几名,就是这样一位花季女孩,却因为一次考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都说知识改变命运,然而这次考试失利却让她走向无尽的深渊。
1988年,那年她初三,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复习、考试,信心满满的她准备着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中考。然而出成绩的时候,她的分数却差强人意,未能考上自己梦寐以求的重点高中。一向要强的她,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一度不吃不喝,不与他人接触,后来就要出家,经家人极力的劝阻,这才慢慢平静下来。
可此后她逐渐孤僻、发呆、不愿见人,自己躲在房间里,不知在想什么,有时也会对着墙说话,振振有词。父母家人劝阻,可是她仿佛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于家人的呼唤,毫无反应。有时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哭泣,生活懒散,不愿料理个人卫生;有时发脾气,有人靠近时大声叫骂。疑心大,总说有人在背后说她、瞧不起她,坏她,眼神中充满了恐惧。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对于父母的关心、着急,母亲的劝阻、眼泪,她毫无反应,她仿佛变成另外一个人。父母也曾请过大神、大仙,但“外病”一直未看好。
那个年代,对于精神疾病大多数人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父母终于承认她精神有问题时,已经是30年后的事了。家人经过多方打听,几经周折,把她送到了大庆市第三医院治疗。而这时的她已经47岁,未嫁,未外出工作过。
入院后,她情绪易冲动,我们与她沟通时用语非常谨慎。由于患者无自知力,不能很好的配合,医疗护理都有着很大的难度,这时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控制其精神症状。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她病情稳定后,护士开始慢慢通过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内心的想法、爱好。根据她的病情进行心理疏导,逐步的进行生活职能训练,引导她参加适宜的工娱疗活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相关物理治疗,患者开始自己吃饭、收拾个人卫生了。有时也会和大家一起聊天,做一些集体活动,30年前消失的笑容又回到了她的脸上。家人来接她出院时,激动得满眼泪花,握着医务人员的手不停地说着感谢。其实家人说得最多的还是后悔。试想如果这一切发生在30年前,她治好了病重返校园,以患者的要强和勤奋,她也许考上了大学、分配了工作、结婚生子......也许这就是代价——无知的代价、愚昧的代价!十病区 刘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