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考期间,常会听到一些同学抱怨失眠问题。那么,如何改善睡眠呢?有人认为吃安眠药可以有效的助眠;有人则认为“是药三分毒”,即使失眠相当严重了,也硬扛着,拒绝服用催眠药。家长也对此忧心忡忡、莫衷一是,那么到底如何对待失眠问题呢?通常的方法是:重新建立正常的睡眠习惯。
每当入夜,我们的身体便会放松下来,体内的生物钟会自觉降低人体接受刺激信号的能力,为睡眠做好准备。但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的主观意识常会不断地与自发困意对抗,打破了人体正常睡眠节律。因此,调整失眠的第一步是重新建立良好睡眠习惯,恢复正常睡眠节律。下面介绍一下科学使用心理学知识,重新建立睡眠习惯的技巧。
不怕失眠
晚上很早就上床睡觉,可躺在床上越想越睡不着,这是很多人常有的“失眠预知性焦虑”—— 每到入睡前,便担心睡不着,于是产生了对睡眠的焦虑。这种失眠来自于对睡眠过度关注及“今晚不要失眠”的恐惧想法。
其实躺在床上,不必刻意求睡,可以想一些轻松的事情或做一些深呼吸,每进行一次深呼吸,对自己进行一次暗示:“我要睡着了”,这样就可以起到诱导入眠的效果。如果实在睡不着就不要早早地躺在床上,先到别的房间放松一下,直到实在困倦了再回到卧室床上。
偶尔失眠是正常的
在某些时候,我们或许会因为一些事情而减少睡眠时间,或许会因为焦虑而产生失眠。其实,只要在一周的绝大多数时间内有一个好的休息,偶尔一天或者两天的缺觉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损害。
“偶尔失眠没什么可怕的”,正常人都不可能抗拒睡眠的到来,即使心理上坚持不睡,身体内生物钟也会通过自我修复,让你保持以往正常睡眠状态。
不刻意“补睡”
有的高三生觉得前一晚失眠了,必须要找时间补回来;有的同学有在周末睡懒觉的习惯,认为这样可以弥补平时睡眠的缺失,其实这是一个严重误区。刻意改变平时的作息,找时间“补睡”,结果反而睡不好。这是因为睡眠习惯突然改变,人体的生物钟不能一下子适应,反而使人感到昏昏沉沉、无精打采,影响了正常睡眠。
因此,即使你有一天晚上不得不熬夜或者失眠,第二天也请按照规定时间起床。 除了白天可以在中午进行半小时左右的午睡外,不要在自己规定的时间之外补觉,睡眠不能存贮,睡多了无用。午睡不可超过一小时,亦不要在下午五点以后睡觉,过长、过晚的小睡都会让你的生物钟紊乱,反而无法达到正常睡眠效果。
躺在床上睡不着也是休息
有的高三生和父母担心,高考前一晚,由于紧张和兴奋会失眠。其实大可不必过分担忧。医学上认为,晚上睡不着,躺在床上也是一种休息,对大脑有一定的放松作用,考生不必因为睡不着而紧张。即便真的睡不着,由于考试时注意力高度集中,睡眠不足的影响也不大。
睡前要放松
规律的运动对于身体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们不建议在睡前进行大量的高强度运动。人体在睡前会自动开始降低体内温度,从而让机体达到入睡的最佳状态,而剧烈运动会打断这一过程。所以,在睡前可以进行适当的拉伸放松,但应避免在睡前三小时进行剧烈运动。
睡前半小时应避免做过分劳心或劳力的事,即使明天要参加考试,也绝对不能带着思考的难题上床,更不要玩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临睡前听听轻音乐,有助于睡眠。睡前适度饮食,不要喝茶、咖啡等使人兴奋的饮料,避免看惊险刺激的小说、电影、激烈的体育比赛等,那会让你入睡困难。复习完了,躺在床上身心放松,闭目养神,睡意反而会不期而至。
床只用来睡觉
要训练自己的大脑仅仅把床和睡觉联系到一起,而不是和其他会让我们失眠的活动联系起来。所以,请不要躺在床上玩手机,不要躺在床上看电视,不要躺在床上看杂志。请把这些活动放在客厅,书房或者是图书馆。因为,在床上进行其它活动时,常常会破坏自己定时睡眠的习惯。记住,床只是用来睡觉的!
慢慢调整应试时间
大多数高三生习惯了每天复习到很晚才睡觉。如果希望高考前能够早睡一会儿以逐步适应考试,要提前逐步调整休息时间:从今天开始提前15分钟,过几天觉得适应了,再提前15分钟,逐步调整到自己认为的最佳时间。如果突然提前很多,往往会躺在床上睡不着,进而为失眠而烦恼。
如果通过生物睡眠节律调理及物理理疗等方式调节,你仍然无法恢复正常睡眠,说明你体内睡眠生物钟已经紊乱,需要借助药物调整了。目前药物作为其他治疗无效时的最后选择,仍不失为调治失眠的最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