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者Q,女,21岁,大学在读。她高高的,身材匀称,从小学琴,自带一种淡雅如菊的气质。但是Q却认为自己很胖,刚开始会催吐,后来觉得不健康,就开始嚼吐。第一次来访的时候,她用头发挡住自己的脸,不让咨询师看到她的表情,谈到后来,她才把头发拨到另一侧,与咨询师有了目光接触。Q称之前在学校时曾做过心理咨询,却没有维持过长期、稳定的咨询关系。
在Q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婚,她被判给了父亲。父亲没有什么固定的工作和收入,所以自小是奶奶用自己的退休金照顾Q的生活起居。小的时候,她看到别的小朋友有漂亮的衣服穿,就跟奶奶要:“人家的衣服怎么那么好看!”奶奶给她的回应是一个巴掌。自此之后,她知道,自己不能要漂亮衣服。
Q有一个姑姑,是开艺校的,家庭条件不错,姑姑家有个表妹。小的时候,表妹有自己的房间,Q睡得是客厅搭起来的木板;表妹有自己的书桌,Q的书桌是用砖头搭的;表妹有漂亮的衣服穿,Q穿的就很朴素;表妹很瘦,一吃饭,家里人就说多吃点,Q很胖,一吃饭,家里人就说你少吃点,看你那么胖。家里人都很暴躁,一有冲突就爱动手打架。表妹遇到这样的情况就会跑,Q无处可去,只能在家里挨揍……这些都给Q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越是比较,Q越是难过和自卑,认为自己就不该有好的东西。而且,一旦Q表现不好,奶奶就会以送走她作为威胁。她少吃少花销,好好学习,不花钱补课,就为了不让自己成为奶奶的负担,担心奶奶会把她送走。
妈妈家在东北农村,有一次她回妈妈家,不小心把自己的羽绒服给弄坏了,妈妈就罚她大冬天的站在屋外。Q回奶奶家之后也没有得到奶奶的安慰。 因为小的时候她一有需求就被奶奶粗暴打压,长大了,她觉得自己是丑小鸭,开始自行打压需求,告诉自己不要去“强求”不该有的东西。对于物质方面,她总担心自己的温饱得不到解决,担心没有衣服穿,极度没有安全感,总有寄人篱下的感觉。
Q总是在细数家人与自己之间的事,说自己很痛苦,说家里人不会有改变了,抱怨是这个家庭让自己如此不幸。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很多人都会说,问题出在别人身上,别人这么对她是别人不对。那这个“别人”不能改变怎么办?只能是发现问题的人、出现问题的人来主动改变,才能改变“原生”家庭关系这个系统。
经过多次心理治疗后,Q终于意识到:难道家人不改变,自己就一直这样痛苦下去吗?Q开始从另一面重新认识这个家庭:是姑姑从小供我学琴,我才考到了很好的大学,现在又是学校乐团的负责人,还会带团出国去表演,这一切都是拜这个家庭所赐。有了这种感恩想法,Q心里抱怨的坚冰终于开始解冻、融化了。
多次治疗后的一个假期,她开始在姑姑的艺术学校担任老师,给孩子们上课,感恩的心化解了童年的阴影,她开始在阳光下重生。
心理治疗师 褚福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