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吃饭有“快餐”,邮寄有“快递”,就连乘车也有了“快1线”。“溜达”这个词本身代表的是一种悠闲的生活,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渐渐地鲜少有人再这样说了。请人吃饭,我们会说“您慢用”;吃完饭送客人会说“您慢走”。也不知从何时起,这些话成了单纯的客套……
从国家层面讲,我国的国民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着较大差距,“快生活”会使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这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可狭义地讲,“快生活”在某些方面也越来越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快生活”会让许多人感到紧张和疲惫,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在“快生活”中出现了焦虑、抑郁的心理现象。适度的焦虑会有助于人们解决危机,但如果焦虑过了头,就会演变成心理病症,不仅危害生活,更甚者会引发不良社会问题。
金秋九月,格桑花开。本是美好的收获季节,大庆市第三医院心理保健调适中心在此时却忙碌了起来。因为这个季节是心理疾病的高发季。
王某,女,45岁,在一家货运公司上班。她每天听到最多的话就是领导讲的“快一点!快一点!”。因为工作压力大,在2015年她出现了失眠。最初王某对失眠并未关注。渐渐地因为失眠,第二天她常感觉没有力气,脑子反应慢,做什么都容易疲劳。她开始为失眠发愁,日间心烦,情绪低落,似乎看什么事情都不顺心,总是担忧夜间无法入睡。情绪不好时王某常常感到心慌、胸闷气短,周身有种难以言明的不适感。在工作中王某常常走神,注意力难以集中,工作也是越来越力不从心,屡屡遭到领导的批评与指责。下班回到家后王某想到家务就心烦,根本无力料理家务,在房间内坐立不安,常常因为些琐事对家人发脾气。王某常常在夜里睡不着觉时,在小区里不停地走步,走累了就坐在小区凳子上休息休息,可一般休息不了三分钟就心烦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站起来,接着走……在不知道走破了多少双鞋之后,王某认识到自己可能生病了。
在家人的陪同下,王某曾到大庆市多家综合医院做了全面的身体检查,结果一切正常。因为失眠,王某也曾到多家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住院治疗,期间静点过脑蛋白水解物,也口服过安定片,然而病情却未见明显的好转。后来王某的朋友曾建议她到大庆市第三医院试一试,然而想到三医院是精神病院,王某拒绝了。
2016年王某因病不能再坚持工作,她办理了病退。2017年3月,王某因家庭琐事与家人发生争执,生气后病情再次反复,表现大致如前。王某又到大庆市某综合医院、大庆市某中医院就诊,然而经过诊治后病情仍未见好转。在综合医院医生的建议下,王某于2017年6月初,首次来到了大庆市第三医院心理保健调适中心。恰逢当时心理专家夏艳梅主任医师出门诊,她详细了解了王某的病史。经过商谈,在取得了王某及其家人同意后,夏主任为王某办理了住院手续。
王某来到中医心理单元后,夏主任结合王某的病史,最终确诊其患了焦虑障碍。王某的病症是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长期脑力劳动诱发的慢性焦虑。明确诊断后,夏主任为其制定了药物治疗、脑功能治疗、中药汤剂治疗、心理治疗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多元化治疗方案。2周后,王某睡眠质量好了;4周后情绪平稳了;8周后身上的不适感消除了,她再也不会在夜里因为睡不着而在走廊里不停地走了……
最终王某在住院治疗3个月后恢复如初,并办理了出院手续。在她走出中医心理单元的时候,开玩笑地说“谢谢你们科的医护人员,你们让我省了不少双鞋”。
王女士的故事讲完了。我们的“快生活”仍在继续。我们在各自岗位上努力着、奋斗着,体现着我们的价值,促进社会快速地发展。可“快生活”有时也会让我们感到紧张、疲劳、焦虑、烦躁……因此,我们要学会心理平衡,别让焦虑成为社会的主要心态!要知道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一半,而不良的心态,却可能带来坎坷与不和谐。劳逸结合,驰张有度,才能让我们身心健康长久地发挥我们的光与热,才能让我们持续地为社会创造价值,为社会带来和谐! 中医心理单元 刘保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