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考期间常会听到一些同学如此抱怨:本来平时睡眠挺好的,可关键时刻却失眠了。今天高考,昨晚一夜没睡好,早晨起来,头晕脑胀的,这下功亏一篑了。
还有的考生距离高考、中考还有一个月,就开始出现睡眠障碍,晚上睡不好觉,白天看不进去书,焦急的心情可想而知!
而作为孩子的家长则更是忧心忡忡,有的家长甚至不惜重金为孩子买来保健品,但其效果却并不十分理想。
为解决以上睡眠问题,记者姜欣采访了大庆市心理保健调适中心的心理专家,请他们为失眠的孩子及焦急的家长支上几招。
不怕失眠
晚上很早就上床睡觉,可躺在床上越想越睡不着,这是很多人常有的“失眠期待性焦虑”—— 每到入睡前,便担心睡不着,于是产生了对睡眠的焦虑。这种失眠来自于对睡眠的过度关注及“今晚不要失眠”的恐惧想法。
其实躺在床上,不必刻意求睡,可以想一些轻松的事情或做一些深呼吸,每进行一次深呼吸,对自己进行一次暗示“我快睡着了”,这样就可以起到诱导入睡的效果。
如果实在睡不着就不要早早地躺在床上,可到别的房间放松一下,直到实在困倦了再回到卧室。
偶尔失眠是正常的
发现孩子偶然失眠后,父母首先要让孩子给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偶尔失眠没什么可怕的,每个人都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并不意味着从此就会患上失眠症。复习完了,洗个澡,躺在床上身心放松,闭目养神,睡意反而会不期而至。
不刻意“补睡”
有的高三生觉得前一晚失眠了,必须要补回来,因此刻意改变平时的作息,找时间“补睡”,结果反而睡不好。这是因为生活习惯突然改变,人体的生物钟不能一下子适应,反而影响了正常睡眠。
躺在床上睡不着也是休息
有的高三生和父母担心,高考前一晚,由于紧张和兴奋会失眠。其实大可不必过分担忧。医学上认为,晚上睡不着,躺在床上也是一种休息,对大脑有一定的放松作用,考生大可不必因为睡不着而紧张。即便真的睡不着,由于考试时注意力高度集中,睡眠不足的影响也不大。
养成有规律的睡眠习惯
父母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正常作息,以保持人体的生物节律。有的人在睡前想通过剧烈运动使身体疲劳,认为这样容易入睡,实践证明,往往适得其反。事实上平时要适度参加体育锻炼,睡前却不应做剧烈运动。有时因有事必须晚睡时,早晨仍然要按时起床。遇到周末假期,避免多睡懒觉,睡眠不能存贮,睡多了也无用。
睡前放松心情
睡前半小时避免做过分劳心或劳力的事,即使明天要参加考试,也绝对不能带着思考的难题上床。临睡前听听轻音乐,有助于睡眠。睡前适度饮食,不要喝茶、咖啡等使人兴奋的饮料,避免看惊险刺激的小说、电影、激烈的体育比赛等。
睡床单纯化
要养成这样的习惯,睡床只供睡眠用,不在床上看书,不在床上打电话,不在床上看电视。因为,在床上进行其它活动时,常常会破坏自己定时睡眠的习惯。记住,床只是用来睡觉的!
慢慢调整应试时间
大多数高三生习惯了每天复习到很晚才睡觉。如果希望高考前能够早睡一会儿以保证良好应试状态,要提前一段时间逐步调整:从今天开始提前15分钟,过几天觉得适应了,再提前15分钟,逐步调整到自己认为的最佳时间。如果突然提前很多,往往会躺在床上睡不着,进而为失眠而烦恼。
找专业医生开催眠药
对于经常无法入眠的人,可以尝试服用新型短效催眠药。这种药的作用时间大概是3个小时,晚上11时左右服用,药效凌晨就退了,不影响次日早起及学习。不同催眠药的药效及起效时间不同,考生千万不要随意购买催眠药,一定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试服用,以达到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