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看到下面一幕:在街上走路的行人在拿着手机听音乐、看新闻;在商场、旅店等公共场所,人们在拿着手机刷屏聊天、发信息;在朋友聚会、家人欢聚的餐桌旁,每个人都拿着手机,低着头,在为朋友们点赞、抢红包、晒饭菜......不知你想过没有,手机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却让我们忽视了面对面交流,疏远了我们的亲情……
场景一:小李和小王是一对新婚夫妻,他们是一个单位的职工,平时工作之余都爱玩手机,小李喜欢用手机打游戏、看小说;小王呢喜欢玩微信、购物。婚后夫妻间少了恋爱时的花前月下,喁喁私语。下班后,小俩口都在玩手机,很少说话,饭菜没人做,衣服没人洗,屋内乱成一团。他们唯一的交流方式就是争吵,指责对方沉迷手机,不做家务,新婚夫妻常常为此吵到了要离婚的地步。
场景二:小强是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平时做作业时,妈妈都坐在旁边陪着辅导,背课文,默写生字。可是最近一段时间小强很生气,妈妈在辅导他学习时,总是心不在焉,手机不离手,眼睛总是盯着屏幕刷屏抢红包,弄得小强也难以集中精力看书,学习成绩下滑。
场景三:今年除夕夜,小张一家从外地回到大庆父母家过年,哥哥、姐姐及家人也都回来了,10口人的大家庭围坐在饭桌前吃团圆饭。可是原本喜庆、欢乐的年夜饭,竟被手机给搅乱了。当父亲举杯提酒祝大家新年快乐后,儿女们就纷纷拿出手机各自发送微信,刷朋友圈,抢发红包,点咻抢“福”。把父母和孩子冷落在一边,少了往年的说说笑笑,传统的年味荡然无存。
上面三个场景是过分迷恋手机导致影响我们亲情的典型例子,看似生活中的小事,但是背后的影响和危害不容忽视。我们要认识到手机依赖的危害是巨大的,小的说它会影响我们的人情世故,大的讲它会影响民族的百年复兴。我想起网络上的一幅图片,100年前一个骨瘦嶙峋的中国人躺在床上吸食鸦片;另一张紧挨着的图片是100年后一个骨瘦嶙峋的中国人躺在床上正玩手机,多么鲜明的对照,精神鸦片的毒害猛于虎啊!
这时又一幅画面映入我的眼帘,一群日本学生在泰国清迈机场候机时,每个人拿出一本书仔细研读着,那专注劲儿让人羡煞。试想,如果换成我们的孩子会是一番什么景象呢?可以想象出一定是在摆弄手机拍照、聊天、打游戏……不敢想象,长此以往,今后两个民族会不会因此出现差距?是该唤醒国人摆脱手机依赖,进入工作、学习、生活常态的时候了。
从心理学角度看,上面的三个案例是一种心理习惯,多是精神空虚的表现,如果手机不在身边就会心慌意乱,烦躁不安,想发脾气,不愿意做事。更有甚者,一听到别人手机响就以为是自己的手机来电话,那么他可能已经处于强迫状态,甚至出现手机依赖综合征。心理专家建议我们,摆脱手机依赖,回归正常亲情,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第一,认真评估一下我们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记录下来,看一看哪些时间是可以减少的,哪些时间是浪费你精力最多的,下决心控制这部分行为。
第二,给自己设定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用来看微信、上网等,比如中午10分钟,晚上1小时等等,紧急情况除外。
第三,对自己闲暇时间要有一个计划安排,多参加有益活动,比如参加体育运动,散步、打球等,或者规定自己一周看一本有意义的书籍,净化自己心灵,开阔视野,启迪人生,胜过在微信里徜徉,领略肤浅的鸡汤。
第四,让手机为我们服务,而不是我们成为手机的奴隶。给自己放个假,提倡一周有一天无手机,不上网,用自己全部精力陪陪老人、孩子,过一天没有手机清净的生活,把我们的情感、心灵还给家人,别让手机偷走我们的亲情。要知道家人和孩子才是我们生活最重要的核心,不要让手机与家人争宠。
第五,要养成规律的上网习惯模式,控制上网时间,有节制的玩游戏,不贪恋网上信息,不对朋友圈信息逐条阅览,要学会浏览和精读,不重要信息一带而过,重要有价值的可以收藏起来,有时间再细读。要知道手机不是我们生活全部,不要让它主宰我们生活,尤其不要让手机夺走我们的亲情。通讯员 汪连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