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刚走进病房,护士就对我说:“董大夫,来了一个患者,你去看一下吧”。当我走进探视室时,发现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子呆坐在角落里,不与任何人交流,看似非常紧张害怕。这时患者的父亲走到我的面前,向我介绍患者的情况。
他说:大夫啊!你看看我家孩子吧,都已经三年了,当时也不知道怎么就得了这个病了呢,每天也不睡觉啊,天天躲在角落里,好像在和什么人聊天,也没看见他跟前有人啊。他也不去上班,总说单位的同事在背后议论他,做什么事情都是针对他的。天天躲在家里,不敢上街,说街上有人在监视他,可能会有不幸的事发生。有时还发脾气、砸东西,当时我带他来医院就诊,大夫说孩子是‘精神分裂症’,需要住院治疗,当时我同意了住院治疗。住院一段时间后孩子慢慢就好了,我当时很高兴地把孩子接出院了。在家他吃了一段时间的药就不吃了,说吃完药感觉四肢僵硬,活动不便。我也没坚持让孩子吃药,可是好景不长啊,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孩子又出现自言自语了,还说有人要陷害他,我发现情况不对了,又把他送来医院,医生说:“孩子是因为断药,而导致的病情反复,这次要服用好一点、副作用少的药物治疗”。我明白了大夫的说法,同意了住院治疗,这次治疗效果也不错,住院一段时间后出院,这次我没有让孩子停药,一直坚持吃药,可是最近发现孩子胖了许多,而且血糖也高了,就被迫把药停了,可是这药一停啊,孩子这段时间就不好了,这二周开始他不睡觉了,晚上又开始躲在角落里和人聊天了,还说我和他妈也要陷害他,也不吃家里的饭菜了,你说这怎么可能啊,他是我们的孩子,我们怎么可能会陷害他呢。大夫啊!这都已经第三次了,你看这孩子还该怎么治疗啊”。
听到这里,我对这个患者的病情有了基本了解,患者确诊“精神分裂症”,而且多次反复。患者病情反复是由于院外未能坚持服药,而导致治疗中断,断药的原因是由于药物的副作用不能耐受,为此,患者及家属很焦虑。我发现诊断明确的患者,治疗上也会有一定的难度,怎样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不只是针对症状,而且尽量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这样才可能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从而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减轻家人和社会的负担。
通讯员 董利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