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追求完美么?你有强迫行为么?生活中我们会经历许许多多的检查与核对,对待事物的观点自然也存在着一群力求“完美”的人们。可当我们出现反复检查门锁,物品摆放必须合理的时候,这些真的就代表我们患上“强迫症”了么?今天为大家分享几个身边的小故事,让大家正视“强迫”现象的存在。
案例一:小李,生活中他有一些细节上的小要求,每一次在他读书的时候,他会刻意读到尾数为“0”的那页才会合上书本。每次出门前都会检查煤气开关和电源开关; 并不时地摇晃兜里的钥匙,担心出门时会忘记带,锁门时偶尔也会反复查看是否锁好。当谈到他的这些习惯,有时真的会觉得他有些小强迫,可事情过去了,检查过后,他也就不会再多想,并没有觉得麻烦或出现思想上的斗争。
案例二: 小张,18岁,农民。他小的时候,父母一直比较严厉。因为家境不好,他也非常懂事,自己要求极为严格,不许自己浪费一点儿时间,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一直列班上前几位。父母为了奖励他学习,曾经节约开支给他买了块表,他一直担心将表弄丢,结果果真在一次早操中将表弄丢,他深知父母挣钱不易,内心极度内疚,常常有意识地到寝室和马路边努力寻找,希望能够发现,但始终没找到,也不敢告诉父母,成绩也开始下降。
后来家里添置沙发,他平素喜欢坐在沙发上看书。一次母亲说别坐坏了,以后不准坐在沙发上看书。从此他再也不敢坐沙发,后来发展到看见椅子也害怕了。老想着椅子该不该坐,泡在盆里的衣服是现在洗还是过一会儿洗,见到电灯就要反复检查电灯开关,出了门要反复看是否关好锁好,换衣服后要反复扣腰间的皮带,提着兜要反复检查提兜里的东西是否还在,等等。与他人交往时,总害怕别人笑话,认为别人的眼睛都在看自己。小张表现出的是明显的强迫性人格特征,行为死板、刻板,对特定的人、物或场景有按捺不住的恐惧、紧张心理,心里明知不对却不能克制。
案例三:小王是个在校学生,做事一向认真、谨慎、力求完美,每一次整理桌面笔记的时候,他都习惯把书本按照科目分开,排列有序,甚至把书装在书包里也会要求自己这样做。后来走路的时候,开始刻意要求自己先迈哪条腿,看见地上的砖缝就要绕着走。明知没有必要,但无法摆脱,为此感到十分痛苦,控制不住发脾气。到后来表现为出门前反复检查门窗,即使走远了也要回去再次检查;在街上看见电线杆及高楼,要反复数清其数目,否则感到不舒服;睡觉前要完成一套程序的动作方可入睡;看到血、刀及尖锐的东西就感到不舒服,担心自己会拿这些东西伤害别人;听到关于“4”或“死”及骂人的话就会紧闭嘴唇,强迫自己不要说。小王为此十分痛苦,但无法控制,病情逐渐加重。之后在家人陪同下来到大庆市心理保健调适中心成人心理单元进行调理,被诊断为“强迫症”。
看完这几则故事后,你是否此时也在思索或开始对号入座了呢?
生活中,强迫倾向我们每个人都会出现,出现强迫倾向时并不代表是病态,而强迫的出现也是可以从轻到重分为几个阶段,并不是都称为“强迫症”。
强迫倾向:存在强迫的行为及观念,但不影响生活及工作,如案例一。可以说人人都可能会有强迫现象,一般来说如果这种强迫现象程度轻微,持续时间短,不引起严重焦虑等情绪障碍的话,就是一种正常的表现。
强迫型人格障碍:强迫行为或观念非常多,较影响生活及工作,存在完美主义,会过分的谨小慎微,在没有达成强迫行为时会出现情绪上的问题,及不适感的出现。
强迫症:强迫行为及观念非常严重,并伴随着反强迫(明知没有必要但仍会控制不住的去做),会表现出纠结、痛苦、紧张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得了强迫症一定要到正规的心理专科医院进行诊断并系统治疗。 通讯员 宋金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