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工作方式,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荷,使人类心身处于高度应激状态,久而久之,有的人出现了心身疾病。基于当前的时代背景,心理养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崇。那么中医心理养生,您又了解多少呢?
谈及中医心理,不得不提及中医心理学中的情志理论,情志理论是中医心理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理论基础。
情志是指“七情”、“五志”。“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恐、悲、惊;“五志”是指喜、怒、思、忧、恐。
在一般情况下,情志属于正常的心理活动,是人体脏腑机能的正常体现,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说:“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素问·天元纪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强调了精神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的功能活动。只有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承受范围,才能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成为情志致病因素,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那么中医心理养生有什么好的方法呢?
清静养神。是指保持安宁的心境,保养充足的神气,从而维持心身健康。《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名家刘河间也曾论述:“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悉去”。应该注意的是,清静养神并非无欲无心、无理想、无抱负、无作为的懒惰心理,而是一种神情专注、淡于功利,排除杂念的平和心态。
择时调神。按照自然界的时间节律来调节人的心理神态,从而达到神调体健的目的。《素问·四气调节器神大论》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与一年四时变化节律相类似,一日昼夜变化也表现为:“日出为春,日中为夏,日落为秋,夜半为冬”。中医心理学认为,个体顺应四时之律,即可保持神明体健,若违背四时之律,则可导致心身疾病的产生。
节欲保精。指节制性欲,休养肾精,以存元真。中医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精是化气生神的基础。是人体抵御外邪的重要物质。一个人肾精充盛,则气旺神清体健,反之若肾精亏损,则气衰神疲体倦。性欲是人的正常生理心理需要,但过于纵欲常常是导致肾精亏损的主要原因,中医认为:“年少近色,多夭”,“过则为灾”。因此,节欲保精是维持心身健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
调神畅气。是指协调七情、防止偏激,从而保障气机条达疏畅。“七情”是人之常情,但“七情”过激,则可扰乱气机,损伤脏腑,若能协调“七情”,气机条达,则能应对各种不良刺激,保持心理平衡。中医认为,调神畅气必须“自讼、自克、自悟、自解”,也就是要不断自我反省,自我解嘲,自我克制,自我疏导。 中医心理单元 刘保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