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庆市三医院神经内科出院回家的患者,有的将“多走路”当成中风后快速康复的法宝,结果欲速不达,越练越伤、练出新病。专家忠告——
秋末冬初,在气温影响下,中风(脑卒中)概率普遍升高。中风分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和缺血性中风(脑梗死)两种。目前,中风的诊断、抢救和治疗水平提高,约65%的中风患者可以存活,但存活者中约3/4不同程度丧失了劳动能力或生活自理能力:手脚僵硬、无法走路,甚至半身不遂只能卧床。中风后遗症很多,有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吞咽障碍、认知障碍等等。医学上将影响行动能力的后遗症叫“运动障碍”,它们是药物无法解决的,需要进行全面的康复治疗。
中风之所以会影响患者的行动能力,是因为大脑中负责运动功能的神经被损坏了。康复训练通过锻炼,用运动刺激大脑,让大脑神经重新构建运动模式,此过程好比给电脑设定程序,程序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行动能力。因此,康复过程中犯下的错误,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混乱,影响康复效果。
误区一:走得多,康复速度就快
康复要趁早,学走路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但光走不行,更要正确的走,没掌握正确的走路姿势,或在家人的拖拉下强行走,结果会适得其反。
实习期间有一位患者令我印象深刻,该患者是个五十岁的干部,中风后左侧肢体出现行动障碍,经过三个月的康复锻炼,出院时能拄着拐杖走路。他非常焦急,想早日摆脱拐杖正常工作,于是天天拄拐杖到公园练走路,从早走到晚,又爬楼梯又爬山。半年后,患者左侧髋部疼痛难忍,入院检查竟为髋部股骨头坏死!原来他髋部早已经持续疼痛了许久,他却天天强忍疼痛咬牙锻炼。
在此建议中风患者,必须由专业的康复治疗师根据患者的能力状态,设计动作。中风患者的行动能力受限,可以借助一些辅助工具、物理治疗仪器实现这个目标。若走路姿势不正常,条件受限缺乏专人指导,也需要行走活动,但每天的活动量不要超过三小时。
误区二:大病后要静躺调养
有人着急锻炼,也有人奉行“静养病”的观点,可惜越养越差。现代医学认为,适度的运动对重塑大脑功能极其重要,必须通过早期运动刺激大脑的神经功能。如患者卧床过久,诸如感染、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变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都有可能出现,且卧床时间越长,并发症越多。康复锻炼的目的不仅是锻炼肢体行动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心肺功能,预防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在此建议中风患者,康复锻炼越早越好,不同患者康复方案各异、效果不同,但毫无疑问,早干预的效果肯定比晚干预好。中风病情稳定后48小时可介入康复锻炼。中风发生后躺一个月,后遗症、并发症要让康复科医师忙六个月。若一年后再做康复训练,虽有效果,但收益更打折扣。
误区三:急于求成,想缩短康复期
中风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据神经受损程度,轻者最少得康复2-3个月;程度重、重要部位损伤者,康复时间常以年为单位计算。切不可操之过急。
建议中风患者,锻炼量力而为,必须根据全身状况,遵循少量多次的康复原则,以活动后不疲劳为原则,以第二天不会精力差、身体酸痛为宜。要强调的是,患者要做好心理准备,不可能百分之百恢复到患病前的状态。
误区四:排斥用拐杖、轮椅
“一旦使用轮椅、拐杖等辅助工具,就代表自己没用!”这是许多患者内心的痛,怕他人投以异样的眼光。其实,适当正确的使用辅具,可避免二度伤害,也能大大拓展活动范围。
建议中风患者和家属,学习正确使用辅具。康复的最终目的是让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不妨常用轮椅推推卧床老人出去活动,活动时,给患者听听音乐,看看老照片,对于表达能力有问题的患者,借助写字板辅助交流。这些对康复都大有裨益。 本报通讯员 申荟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