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与宗教的关系
  • 发布时间:2017-05-11
  • 作者:xinli

【 医与德】讲座之十五

(七)承担起社会责任就是医德
      医院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具有天然的逐利性,一所不能很好盈利的医院,是不能健康发展的,甚至是不能长期生存的,医院生存发展的根基,是要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社会主义国有医院又具有公益性医院的性质,国家财政用纳税人的钱来贴补医院的经营。拿到这笔钱的医院,同时就被赋予了一个基本使命,那就是要承担起广大人民群众低负担、广覆盖、高效率医疗服务的社会责任。医院的社会道德观念,应该是赚钱一时、责任一世。作为在国有医院中工作的医生,身上的责任更加重大,这种社会责任和职业责任来自社会和人民群众对医生的尊敬。
      医生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受社会和人们尊敬的民间职业,郎中、大夫是中国历史上对行医人的尊称。郎中:本是官名,在战国、秦汉时期都是朝中要职,唐末五代时期官衔泛滥,“郎中”流行为对所有朝官的尊称。当时也有行医人入朝当了医官,也被称作郎中,患者处于对民间行医人的敬畏一并称其为郎中,后来郎中一职在官场上渐渐消失,郎中便成了行医人的专用名称。
      “大夫”本是奴隶社会的爵位,一直延用发展到秦汉隋唐,行医卖药之人被称为大夫。始于宋,盛行于清。在清朝,政治骄浮之风盛行,上至八九十岁的耄耋老叟,下至穿开裆裤的男童,相互见面一律称“爷”,官场上文职官员从(正、副、从)一至九品、九级二十七阶、不论什么阶级,相互见面一律互称大夫。武官也一样从(正、副、协)都统、参领、军校三级九阶,相互见面一律称将军。如同当今市场经济中,不论多大买卖,一律互称老板,学界称导师为老板;医界称院长为老板;政界称一把手为大老板,病人出于对行医人的敬畏,称他们为大夫,敬他们地位高如大夫,敬他们品位高如大夫,敬他们和朝中的文官一样高贵儒雅。自古以来,中国人总是把“医”和“药”比作一文一武。有道是:医本儒术道亚文章一品,药同军物功过甲胄三分。意思是医在儒术中略次于经典,名列第二。药在强身保健中比军用的盔甲胜过三分。
     “医生”的称呼是随着西方医学传入中国而形成的。把行医人称作医生才使得医生的性质、概念回归到了本真,医生的实质,就是以行医为职业谋生的人。“医生”一词在唐代曾经出现过,但是它与现代医生的概念不是一回事。它是和“学生”一词随着日本遣唐使一起来到中国的。学生——来唐朝学习文化的孩童;医生——是来唐学习汉方的孩童。这些孩童有的叫随学生,有的叫留学生。年龄大的随使团来又随使团回国的短期进修生叫随学生,年龄较小的随前一个使团来,留在中国学习数年再回国的叫留学生。      (待续)
 三医院组织部长  吕长大

返回列表
医院地址:大庆市让胡路区让杜路192号   电话:0459-8881654   邮编:163712
©大庆市第三医院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医创科技
黑公网安备23060002000280号
医院地址:大庆市让胡路区让杜路192号
电话:0459-8881654   邮编:163712
©大庆市第三医院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医创科技
黑公网安备230600020002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