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出门诊,来了一对母女,母亲说是给女儿看病的。于是按照惯例我与“女患者”开始交谈起来。
患者28岁,是采油十厂的一名采油工……。“患者”很合作,有问有答,交谈进行的还算顺畅,语量、语调以及言语内容都没有明显异常。可交谈过程中我很快发现,女孩每说一句话,都在张望其母亲,而且几乎每句话都会加上“我妈说……”。例如问:“你今天来医院做什么?”答:“ 我妈说来就来了”;“你来医院是看病吗?”“我妈说我有病”;“你有什么病?”“我妈说我上不了班”;“你的工作你能胜任吗?”“我妈帮我干活” ……。
正当我疑惑之际,几次被我用手势制止说话的母亲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开口说话了:“大夫,你还是听我说吧,这孩子从小长得就不正常,14个月才会说话,16个月才会走路,为了她,工作我都不要了,就在家照顾她,谁也不能欺负她。上小学、上初中我都是陪着她上课,下课我就给她弄吃的喝的。上高中,我就听不懂了,但我还是陪她上课,她也不和别人说话。大夫,你不知道,为了陪她,我求了好多人,搭了好多人情呐,我爱人不理解,我宁愿离婚也要照顾我孩子。现在她上班了,是管理局单位最后一批解决职工子女就业才上的班,可那工作她怎么可能做得好啊,我是天天陪她去上班,那点活我都干了,可单位离家太远了,我也跑不起了。大夫,你就给她开个诊断,别让她上班了,我也好在家照顾她……。唉!她可什么时候能长大呀”。
听了这位母亲的诉说,我真的有些吃惊了,怎么能这样培养孩子?说母爱如何如何伟大,但恐怕不应该包括这位母亲的“付出”吧?
这位“女患者”,经过细心的精神检查,并没有发现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心理测验也没有发现显著的异常,知识智力测验反映,智商总分72,属于边缘智力,一般可不视为病态。这样的人,经过适当训练,完全可以适应正常的家庭及社会生活,但这位母亲的不良养育方式,让她失去了“长大”的机会。
14个月会说话,16个月会走路,这不能说孩子发育就一定有问题,而其母亲的如此“关爱”,实际上从小到大剥夺了孩子接触社会独立成长的机会。孩子的社会化功能得不到发展,她没有机会学会自理生活、人际交往与独立工作,从而也导致了目前其女儿智商的偏低状态。可以说这位“女患者”的状态,与其母亲的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
无独有偶,为了孩子放弃一切、包办一切的母亲大有人在。最近,经人介绍说有一名抑郁症的年轻妈妈,因在外院治疗效果不好,特意找个熟人再看看。结果情况是这样的,年轻的夫妇都在30岁左右,孩子3周岁了,自从有了宝宝,妈妈就休完产假休事假,间或再休一点病假,一直在家“培养”宝宝,自觉自愿成了全职保姆。可是最近老公突然提出要离婚,她感到万分的意外与委屈,于是乎“抑郁”了。再经询问,老公提出离婚的原因是这样的,她不上班,不看望父母,断绝一切社会交往……,一门心思照顾孩子,而且不允许别人接触孩子,为了不影响孩子,自从怀孕她就和老公分餐、分居了,现在,坚决不送孩子上幼儿园,说她自己可以培养好孩子,再辛苦也愿意……。“她已经脱离了社会,脱离了正常生活,这样下去,孩子会被培养成什么样?再这样下去,她们娘俩可就都完了”患者的老公如是说。
大家可以看出,这两位母亲的教育理念是很有问题的,这是每位年轻父母值得借鉴与思考的。然而,令人不安的是这两位母亲到目前为止,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前一位母亲、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久远,要矫正困难很大。后一位母亲的问题似乎还好解决一些,尤其孩子还小,但一定要及时干预才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位母亲很不成熟,还没有长大。唉!“她们可什么时候能长大呀”?!
主任医师 马俊国电话:509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