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的中医认识
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祖国医学又称其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不寐的症情轻重不一,轻者有入寐困难,有寐而易醒,有醒后不能再寐,亦有时寐时醒等,严重者则整夜不能入寐。历代医家认为失眠的病因病机以七情内伤为主要病因,阳盛阴虚、阴阳失和是失眠的关键所在。睡眠可看作是阴阳消长平衡的一个过程。失眠的原因很多:
(1)思虑劳倦太过,伤及心脾, 心伤则阴血暗耗,神不守舍;脾伤则食少纳呆,生化之源不足,营血亏虚,不能上奉于心,以致心神不安。《景岳全书·不寐》中指出:“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类证治裁·不寐》也说:“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可见,心脾不足造成的血虚,会导致不寐。
(2)阳不交阴,心肾不交,素体虚弱,或久病之人,肾阴耗伤,不能上奉于心,水不济火,则心阳独亢;或五志过极,心火内炽,不能下交与肾,心肾失交,心火亢盛,热扰神明,神志不宁,因而不寐,正如《景岳全书·不寐》所说:“真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
(3)阴虚火旺,肝阳扰动 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气郁不舒,郁而化火,火性上炎,或阴虚阳亢扰动心神,神不安宁以致不寐。
(4)心虚胆怯,心神不安,决断无权,遇事易惊,亦能导致不寐。《沈氏尊生书·不寐》中指出:“心胆俱怯,触事易惊,梦多不详,虚烦不眠。”此属体弱心胆素虚,善惊易恐,夜寐不宁,亦有因暴受惊骇,情绪紧张,终日惕惕,渐至心虚胆怯而不寐者。正如《类证治裁·不寐》所说:“惊恐伤神,心虚不安”,不论因虚、因惊二者又往往互为因果。
(5)胃气不和,夜卧不安,饮食不节,肠胃受伤,宿食停滞,酿为痰热,壅遏于中,痰热上扰,胃气不和,以致不得安寐。《素问·逆调论篇》说的“胃不和则卧不安”。《张氏医通·不得卧》又进一步阐明了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原因:“脉数滑有力不眠者,中有宿食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
可见,人的正常睡眠是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律地转化的结果,如果这种规律一旦被破坏,就可以导致不寐的发生,而这种规律被破坏的原因主要由于外邪如火、热、气、血之壅塞,干扰卫气的正常运行,内伤情志使五脏气机失常、气血不和及阴阳失调而致失眠,病理因素多为气、血、痰、瘀、火、郁、湿、食等,故七情所伤之失眠尤为重要。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卷十八·不寐》中说:“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而这种神当是指心神,即人体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主宰者。心是人体情志的发生之处和主宰者。心主神志,肝主情志,脾在志为思,若情志不舒,思虑过度,不仅影响肝之疏泄,出现肝郁气滞,化火扰神,而且进一步耗伤心血,损伤脾运,最后发展还会出现耗尽真阴真元,心肾失交神志不宁,致使五脏俱虚,病情虚实交结,缠绵难愈。
大庆市三医院中医科设有中医心理门诊和中医调理室,遵循中医辩证施治原理,依托三医院的心理技术优势,用中医中药治疗顽固性失眠、抑郁、焦虑、胁肋胀痛、便秘、眩晕、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虚弱、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用针炙、推拿、拔罐、刮痧、电动牵引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颈腰椎病、腰间盘突出、面瘫、关节炎、肩周炎、膝关节疼痛、中风后遗症及各类慢性疼痛。同时对躯体疾病伴发失眠、抑郁的患者,能够用中医疗法及时有效地进行专业心理疏导和调理。医师 孟辉5091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