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打鸳鸯,精神错乱
故事说的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男女青年到了适婚年龄,却由于女方父母对男方家庭的不满而遭到了反对。女方把女儿锁在家里,不让她们来往。男方在几次劝说无望后,心灰意冷,离开了家外出打工。
这时悲剧发生了,女孩一开始不吃不喝,只是不停地哭泣,后来砸坏屋里所有的东西,家人以为她怀恨在心,故意反抗,就骂她打她,后来女孩开始乱说话,说她怀了男人的孩子,孩子是伟人投胎,又哭又笑。这个时候她已经被关了一个月,此时她妈妈才发现不对劲,就把她放出来了。女孩出来后见人就骂,胡言乱语,到处乱跑,家人无奈把她送到大庆市第三医院,经过治疗,她慢慢恢复了正常。
私下成亲,产后抑郁
男人在听说这件事后,不顾家人的反对和邻居的非议,坚决要娶这个女人。他们就在当年偷偷去民政局登记结婚。由于男方家人的反对,他们没有婚宴,没有礼服,没有婚纱照。
再后来女人怀孕了,虽然离她第一次生病不到半年,医生不建议要孩子,告诉她坚持吃药,可她太害怕失去来之不易的幸福了。害怕肚子里的孩子受药物刺激,影响发育,她偷偷把药扔掉,每天吃好多补品,于第二年生下了一个男孩。
孩子出生后只喝了半个月的母乳,女人第二次发病,这次是产后抑郁症并发癔症。她母亲陪着她再次来到大庆市第三医院,这次在医院住了三个月,回家后一直吃药吃了一年多,然后就是锻炼身体,每天坚持跑步。她当时和正常人一样,所以在儿子眼中,他从来都没有觉得妈妈有精神病。
丈夫病亡,临终遗言
后来慢慢地家里的情况好了起来,男人在事业单位工作努力,升迁很快,女人开饭店赚了很多钱,他们搬进了别墅。
然而,十七年后,不幸降临了,男人得了胃癌,发现已是晚期,最多只有三个月生命。女人停下手上所有生意,陪男人辗转了很多医院,悉心照料,把手上仅存的那些钱都用在了看病上。
男人于3年后去世了,去世前他告诉儿子:以后对你妈妈好一点,不要和她吵,她是个善良的人,她活得不容易。她以后无论生什么病,你都要好好照顾她。
生活磨难,再次住院
没有了丈夫的家里冷冷清清,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全压在了女人身上。她早出晚归,默默承受着一切......
这年春节,大年初三过后,女人开始有点反常,整晚哭泣、大笑,烧掉与男人交往时的所有信件,拿着刀要自杀。不让儿子睡觉,说有人要害儿子,不断地摇醒儿子。这个时候距离她上一次发病已过去整整23年,这23年间没有人提起过她得过精神病。第二天,她再次被带到三医院,家人轮流照顾,住了一个多月院,她的病情好转出院了。
卖房救母,坚持服药
出院后她又开起了药店 ,但脾气大不如前,经常和顾客吵架,最后不得不把药店转了出去。后来因为一次幻听从三楼窗户跳了下去,腿摔成了骨折,癔症又犯了。她儿子把房子卖掉,给妈妈做了手术,用了德国钢钉,她却以为儿子装了个窃听器在她腿里,常对儿子说:“你不能和医生一起联合起来骗妈妈、害妈妈呀!”—— 到没有幻想与攻击症状时,儿子把母亲接回了家。回家后儿子听从医生的建议,坚持给母亲服用利醅酮等药物,配合中药安神,每晚泡脚,每天出去锻炼,母亲的病再也没有复发。儿子说:“我爸爸能够让我妈妈做了23年幸福的正常人,如今交接棒到我手里,我也要坚持让妈妈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下去”。
治病良方,不离不弃
其实上面的故事是我从护士那里听来的。在三医院工作,我看到很多精神障碍患者,他们并不都像故事中的女人那样幸运。有的病人很可怜,明明病已经好了,可以出院了,但是家里人觉得精神病很丢人,怕周围人用异常的眼光看他们,觉得是家庭负担而不愿意接纳他们,就每月放些钱在医院,让这些已经好了的亲人常年在医院住着。这样,患者缺少家庭的温暖,每天都很失落,自暴自弃。
其实,精神病人非常脆弱,孤单。除了药物治疗外,亲人的关爱是尤其重要的。而家庭的排斥和恐惧,世俗的愚昧和偏见,社会的冷漠和歧视,常导致精神病人的病情不断恶性循环。在此,我们呼吁,请社会给精神病人应有的尊重,更请精神病人的亲属不抛弃、不放弃他们! 本报通讯员 高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