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xx,男,24岁。于2007年12月无明显诱因缓慢起病,当时主要表现睡眠不好,心烦,少语,孤僻,自言自语,内容听不清楚,疑心大,认为有人讲究他,怀疑父母不是亲的,发脾气、打骂父亲。曾先后五次住大庆市三医院治疗,均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病情时有反复,末次于2011年5月10日出院,出院后不能坚持服药,勉强能参加劳动及生活,仍表现少语,不愿意与别人交往。近一周病情加重,失眠,心烦,孤僻,少语,整日呆在家中,自语自笑,疑心大,怀疑有人要害他,不思饮食,发脾气,因在家里护理困难,故由其父亲再次送入大庆市三医院。
该患者入院时病情很重,问话不愿回答,且说话内容听不清楚,毫无自知力,护理特别违拗,特别是对于吃饭,由于被害妄想严重,在家也从来不思饮食,进食特别困难,而且无法有效沟通,这无疑成为让人头疼的护理难题。
入院当晚进食很让人棘手,我把饭端到他面前也不吃,我对他讲大道理:“饭怎么可以不吃,不吃晚上会饿的,可你的饭量来,能吃多少算多少,好吧?”,他只是迎合我们的话吃上一口,仅是一口而已,之后便撂下筷子呆呆的坐着。问他为什么不吃,是饭菜不可口吗?他也不说话,目光呆滞,心不在焉。我们想拿起筷子去喂,他却自己抓住筷子示意自己吃,可拿起筷子仅仅吃了一口就又放下了。
对于这种有拒食风险的患者,尤其在家就已经很久不吃饭了,非常容易因机体营养失衡而引起一些并发症。原本首要的治疗措施就是鼻饲奶粉,保证患者的营养摄入。但为了能让这个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痛苦最小,考虑到他还能进食,并且在劝食过程中发现劝一句还能吃一口,最终,我们没有采取鼻饲,而是一口饭一口饭的劝食,毫不夸张的讲就是一句话换他吃一口饭,并且持续了一周有余。劝食期间,我们特别细心,没有任何一个班次的护理人员感到厌倦和不耐烦,都是苦口婆心地劝慰。我们的想法都是一致的:他身体其实已经很差,他总怀疑别人在饭里下药害他,因此,不敢吃饭。他的父母因此更是无比无奈和辛酸!作为专业护理人员,我们是发自内心的想帮助他们摆脱这种现状。
后来,患者在医生和护士的共同努力下恢复得很好,虽然说话仍旧很少,但在工作过程中每一次和他接触,他都主动的配合治疗,并且每次都用善意的眼神与我们对视。可能他不太善于表达内心的想法,但是从眼神中可以看得出他的感激之意,他似乎懂得我们为他所做的一切。
看到他和父母脸上露出的久违笑容,我们的心,已足矣!想当初,一句话换他吃一口饭:值!
本报通讯员 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