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镇静安眠药依赖!

精神科门诊的门刚刚被推开,随后就进来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手中拿着一叠挂号票,恳求医生给她开些安眠药。经过了解,她并不是轻生,而是无法摆脱戒除安眠药的痛苦,对安眠药产生了依赖。还有一位女患,48岁,因严重失眠、焦虑、胸闷、头晕、无力、出虚汗2年,在家自行服药,阿普唑仑最高剂量达每天8片仍不见好转,感觉痛苦不堪,后到大庆市三医院一病区就诊,经检查,患者被诊断为:“躯体化障碍”,目前已经对安眠药产生依赖,剂量越来越多,不能自拔。住院后,经过药物、心理、物理、行为矫正等综合治疗手段,逐渐好转,戒掉药瘾。
镇静安眠药是精神科临床常用药,这一类药种类繁多,一般具有显著的稳定情绪、减轻焦虑、解除紧张和松弛肌肉的作用,还有改善睡眠的效果。但是多年的观察研究发现,它们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中枢依赖性,长期服用后人也会“成瘾”。如果一次服用量过大,会对中枢神经产生抑制麻痹作用,造成呼吸衰竭、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等情况发生。
据调查,在60岁以上老年人中,药物依赖的患病率为1.8‰,并且以女性患者为主。在经常服药的人中,药物依赖的占26.4%,镇静安眠药依赖占5.8%。其临床症状为:躯体消瘦、倦怠无力、面色苍白、皮肤无光泽、性功能低下,以及失眠、焦虑、烦躁不安、情绪低落、记忆力下降、意识模糊等。如戒断则出现焦虑、彻夜不眠、易激惹、欣快、兴奋、震颤、肌肉抽搐、头痛、胃肠功能失调与厌食、人格解体、感知过敏、幻觉妄想、癫痫,也有显现谵妄状态。
目前药物滥用和依赖是全球性的医学和社会学问题。多数病人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失眠时不是主动就医,或不听从医生的指导,而进行不计后果的“自我治疗”,服用镇静催眠药,并且服药剂量越来越大,随之,发展为滥用与依赖,陷入另一困境。
由于镇静安眠药对中枢神经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突然停药会导致严重的戒断反应,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要缓慢戒断,减药过程至少维持4周,且要合并一些对症治疗的药物,此时最好到精神专科医院去解除病痛。
为了避免产生依赖症状,服用镇静催眠药不可时间过长、剂量过大。服用同种药物的时间不要超过三个月,最好在一个月以内就改换品种。研究提示,镇静催眠药的依赖的远期预后并不好,因此预防是非常关键的。这就要求病人要有防范意识,医生要具有对病人负责的态度,使之防患于未然。
出现失眠、焦虑或神经衰弱等症状,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调整,如睡眠前喝一杯牛奶等。晚饭后进行半小时适量体育运动,或到精神专科医院询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本报通讯员 赵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