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个话题:医与德,思与行的关系
德与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德行、德行、德与行是密不可分的,德支配行,而行表现德,没有行,德无从谈起,因此,行是德行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方面。
(一)德是教育出来的,即思想教化。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悠久和完备的教育传统,留下了诸多蒙学典籍,无论儒家的“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法家认定的“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但是,他们都认为教育的重要。“融四岁能让梨”,不是天生的德行。实际上就是早期德育教化的结果。一个尚未启蒙的孩子,他能主动把食物让给别人,除非有三种情况:一是这东西不好吃;二是这东西足够多;三是还有比这更好吃的。否则,他不会有如此礼仪。“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最重要的是君子的培养,什么是君子?首先是要有好的德行,其次才是谋生做事的能力,教育人做一个好人,不仅是家庭教育的目的,也是整个社会教育的目的。所以,那些看似繁文缛节的规矩、伦理所代表的绝不仅仅是等级尊卑,其实质所代表的是德行的培养和能力的培养。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传统教育首先是德,也就是说,教育的目标最基本的是,你可以不成才,但是绝对不可以不成人。你可以对社会做不出贡献,但是绝不可以危害社会。做人要有骨气,有骨气不等于犟种、倔驴,做人要讲谦恭,谦恭不等于奴颜婢膝。做人要遵纪守法,遵纪守法不是胆小怕事,调皮捣蛋,目空一切,不是英雄豪杰的本质。作为员工要为单位增光添彩,而不是抹黑损誉;作为员工要为单位创造效益,而不是故意破坏,造成损失;作为员工要成为单位利益的忠诚卫士,而不是盗贼奸佞。一个正派人的人生是在做人的过程中享受着做人的辛劳和乐趣,一个龌龊人的人生是在做人的过程中承受着白眼和不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一个人,为人子女最大的丑陋是什么呢?是你的所作所为让父母丢尽颜面灰心丧气,一个人为人父母最大的丑陋是什么呢?是你的所作所为让子女在人前抬不起头在内心看不起你。
(二)德是效仿出来的。即:榜样的教化,古往今来,在中国传统道德“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各个方面的榜样不计其数,给后人树立了学习和效仿的典范。楷、模、型、范、熔是制造君子和有德之人的模具。
楷是一个树种,生长在孔府院内,树干笔直高耸,树冠硕大。
模也是一个树种,生长在周武王的墓地,树干高直,树叶繁茂,春天鹅黄,夏天淡绿,秋天紫金,冬天火红,四季色彩分明。两种树象征中国历史上一文一武两个典型的栋梁之才。
楷模:隐喻人们以孔子、武王为榜样,做君子,学圣人,当栋梁。模、范、型、熔是中国古代制造标准物件的四种工具,能造出统一标准的物品来。这些生产工具演化到社会学领域中,就成了统一的道德行为标准,其中木制的叫“模”,竹制的叫“范”,土制的叫“型”,金属制的叫“熔”。在当今公文语汇中的模范、典范、塑造都是人们学习、效仿、追求的标准。
(三)道德是典压出来的。即:法律的教化。法律是规范道德行为的强制手段和措施,是形成社会道德取向的最有利武器,自古“人随王法,草随风”是社会道德风尚的铁律,让那些缺德、少德、无德者,被围困于巨大社会舆论谴责、鄙视、孤立的漩涡中;让那些十恶不赦,以身试法者,付出自由和生命代价;让人们明白缺德作恶必须要付出巨大成本而不敢为之,好的道德风尚就自然形成。
市三医院组织部长 吕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