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道教。道教是《道德经》产生700年以后由西汉末年张道陵创立的教派。道教把《道德经》奉为经典天书,奉老子为天尊,建立起一套神仙系统,即:洪军一道传三教,老子一气化三清。“三教、三清”分别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太清、玉清、上清。他们之下有“八仙”、“四大天师”一系列真人,这些“天师”、“真人”修炼的道观被称作36福地,72洞天。两千年来,道教无论是盲目的还是有目的的探索,都可以在哲学上定性为实践。有人说“道教炼丹术”毒死了很多皇帝,是旁门左道,试想一下,人类历史上哪一项探索不付出代价会轻易获得成功?当代科学界研究的药品,又有哪一种没有副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炼丹的方士都应该是一个个体的祖国医药研究所。道教的五大方术,前两位便是药和医,由此可见,道教在传统中医药发展中的特殊贡献。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后,经历隋唐宋即被同化和本土化了,逐渐演变成汉民族的佛教形式,而藏蒙等民族仍然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喇嘛教,历史上的藏医、蒙医绝大多数技法在寺院内传承,而民族医学的大师们绝大多数是学问高深的喇嘛。
(二)道教对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道教的道人,居住在福地、洞天中的叫道士,意思是有道之士。而云游于闹市人间、名山大川之中的叫方士,意思是有方之士。道教的技能技法叫方术或方技,这一“道”一“方”好生了得。“道”即:规律,我们常挂在嘴边的“道理”,即是自然规律,“道德”,即是社会规律。影响到医药界,有药方、开方、秘方、妙方;影响到政界,有方针、方略、方案;影响到认识领域,有方向、方式、方法、方寸。
道教的五大方术:山、医、命、相、卜。其中,命、相、卜与传统医学有间接关系,山和医与传统医学有直接关系。传统医学的代名词“杏林”就是因为道教大师董奉而得名。道教的四大天师中,张道陵和许逊是炼丹配药的大师,萨守坚、葛洪是医学大师。中医历史上许多名师都是道士和方士。
所谓“山”就是通过食饵、筑基、玄典、拳法、符咒等修炼身体与精神。通俗地说“山”就是药、就是炼丹。炼丹可分为练内丹和练外丹,练外丹就是把各种药物进行不同组合配伍,用火烧、焙、煎、熬后食服,求得驱邪治病、强身健体、长生不老。两千多年来,道家的炼丹术在实践探索中,除了总结出大量的医学药学著作,大量的成方验方流传于民间,应用于临床和教学以外,在生活和科技上还有许多意外收获,比如:淮南道人在配制食饵中发明了豆腐。葛洪、孙思邈在炼丹中发明了火药。历代道家在配制仙丹过程中,给病人治病的同时,在自己身上试验,在他人身上试验,灵验者自然皆大欢喜,但他们及其仙丹的崇拜者,很多人为此付出了中毒甚至生命的代价。
(未完待续)
大庆市三医院组织部长 吕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