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医院管理——把握“德情理法”四字箴言
(上接一版))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技术、管理是社会进步的三大支柱,而掌握了科学和技术的人是管理的最主要要素。
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党委书记姜文海说:“医院发展的关键是人,医院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人是医院最宝贵的资源,人又是医院的最大成本,而每个人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手上、嘴上,更体现在脸上和心上,管理者的价值不在于亲自做了什么、做成了什么,而在于你所管理的团队中每个人的作用发挥得如何,在于团队整体做成了什么,做好了什么。医院管理的目的就是使全院上下同心协力奔向同一个目标。”
三年来,三医院创新管理方法,遵循 “德、情、理、法”四字箴言。
立德修身成业之本。小成靠机会,中成靠智慧,大成靠德行。三医院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举办全员参加的“医与德”大讲堂,给每个职工制发“弟子规”光盘,提高医院每名员工的道德水平,引导大家崇德尽善,凭良心做事,用道德管理自己的言行,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
中国人最看重的就是一个情字。三医院一直强化“家”的概念,医院是个大家庭,医院是我家,院兴靠大家,院兴我家兴,院荣我更荣。
医院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和“三关爱”、“送温暖”制度,积极为职工群众做实事、办好事,仅今年,就为500多名在职和离退休职工进行了健康体检,为12名退休职工分别召开了欢送会,探望了30多名伤病职工,为42名职工发放了带薪休假费用补助,让每名职工都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如今,三医院已形成了副职为正职减负,政工为行政减负,大型活动党群搭台、业务唱戏、相互负责、相互补台、心情舒畅、其乐融融的工作局面。
理就是管理要讲公理,三医院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进行有效激励,实行小励给利、中励给名、大励给业的激励原则。引导全院干部职工,不以逐利为追求的唯一目标,人应该有崇德、重情、利他、自我实现等更高的追求。
三医院崇尚多劳多得,奖勤罚懒,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分配机制,让职工不断提高有尊严的收入。
同时,三医院对在医院有较大影响的业务技术骨干,在给利的同时还给名,院内院外广泛宣传,最大限度地满足其被尊重的需要,将他们打造成市级名医、省级名医。对特别优秀者,或提升或重点培养,两年来,提升处级干部3人,提升科级16人,让他们事业有成,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
另外,三医院还依法依章管理,用硬手段约束员工的行为底线。规范精减规章制度,力争管用少而精,力争好用明而清,力争有效准而通,做到有章必守、违章必惩。三年来,医院先后有2人被降职使用,1人调离医生岗位,1人调离护士岗位。
几年来,三医院秉承“上治者治心,下治者治身”理念,以德为先、以情为重、以理为公、以法为界。没有打卡,很少查岗,也很少批评。大家在工作中的共同感受是:忙并快乐着,累并幸福着。
重视人才技术服务 ——逐步实现“三个转变”
人才和技术,是医院发展的永恒动力。
为提升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三医院不断加强人才建设和业务培训交流。
近年来,三医院与上海市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北京回龙观医院等国内最高水平的专科医院合作共建,受益匪浅。科主任、主治医、护士长分批送出全员轮训;每月都有上海、北京专家来院出诊、讲座、会诊、查房,帮带业务;学科骨干与名家结对培养,每年请来知名专家讲座近20场次,其中有3位英国儿童心理专家和1位台湾专家。进行全员培训,每年派出30多人重点培养。
近三年先后引进了硕士研究生、重点院校本科毕业生17人,搭建了业务梯队,为7名兼职教授配备了教学助理,为培养教学科研人才储备力量。
为提升业务技术,三医院积极引进推广诊治新技术18项,投资购置了一批医疗设备,使临床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通过每季度召开医疗业务分析会,每周组织业务学习,每季度开展理论学习考试,考试结果与晋级、评奖、提职直接挂钩,激发了职工学业务、重钻研的热情。
为提高服务品质,三医院实行了出院病人联系跟踪服务制度,制定并推行了优质护理服务“七字歌”,全院推广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完善了管理制度、控制标准和指标体系,坚持用“三好一满意”来检验医院服务的成果。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让广大职工的心灵深处得到净化和洗礼,增强了服务意识,提升了服务品质。三年多来,没有发生医疗安全事故和较大的纠纷事件。
三医院还不断探索医教共赢新途径,目前,已为齐齐哈尔医学院培养精神本科学生14届528名,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培养精神本科学生4届278名,两所大学学生的精神医学专业授课和临床实习带教全部由该院的专家完成。三医院培养的专业人才为两所大学创出了品牌,同时教学相长,三医院也锻炼出了医教兼优的专家队伍。
如今,大庆市第三人民医院全体职工群情振奋、热情高涨、信心百倍、干劲十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正在逐步实现“三个转变”,即:由单纯精神医学逐步向精神、心理、心身、综合等多元化专业服务格局转变;由单纯的为重性精神病人弱势群体提供平民化服务,逐步向满足社会包括高端人群在内的不同消费层次需求转变;由功能类同、分科模糊,逐步向专科化、特色化、品牌化科系布局转变。
一个龙江排头、全国知名、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网络健全、覆盖城乡的精神卫生中心,必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摘自《大庆日报》 记者 时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