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身体的衰老、各种躯体疾病不期而至,老年人的社会活动能力下降,养老成为他们最关心的事。如何战胜疾病困扰,摆脱心理那份落寞,是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关键。大庆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病区在“身心疗养”养老方式上做了一些有益尝试。这家医院不仅能治疗老年痴呆,心、脑血管病,中风后遗症等躯体疾病引起的智力减退及情绪、性格、行为改变,更能治疗因失眠、焦虑、抑郁导致的老年人幸福感缺失。这里有宽敞明亮的休养环境和各种娱乐设施及丰富多样的疗养生活,还备有厨房,可以自己做饭。并由专门的医护人员陪老人们“开心”,被老年朋友亲切地称为“老人之家”。
身心疗养热线: 5091490 5089844
在儿子家养老
75岁的李老太身体越来越不好,晚上睡不着觉,整天呆在家里唉声叹气。城里工作的儿子把母亲从乡下接到了自己家。白天儿子一家都上班去了,老人一个人觉得特别难受,后来发现儿子家有件特别新奇的东西抽水马桶,以为抽水马桶的水跟农村井水一样不要钱,没事就蹲在马桶边摁一下开关,两个月的时间,抽走了几十吨自来水。她说,每次摁完以后,她都觉得挺有意思。
一句简单的“有意思”实则包含了不少“意思”,细细品味,让人心酸。其实老人玩马桶的背后,体现的是老年人孤独寂寞的心理,从中也可以看出当今社会养老方式的单一。
老年人的需求
人的需求分为两方面,一个是物质需要,一个是精神需要。随着社会发展、各种社会保障的不断健全,现在的老人基本都摆脱了物质贫乏,而其精神需求却很空虚。儿女常回家看看,或把父母接到身边是好事,但这远远不够,还要关注老人的多种需求。常陪老人说说话,散散步,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们多参加户外活动,多同其他老年人交流,让老人感到幸福快乐。但由于工作忙碌,生活习惯、观念不同及代沟等原因,儿女很少能“回家看看”,即使老人在身边,满足老人精神需求方面也有很多的限制和不便。因此,许多老人只能在家“混吃熬寿命”,成为“屋里憋屈型”老人,久而久之,对老人的身心健康将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中国式养老
据统计,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在中国快步迈入老龄化的当下,如何养老成为社会难题。目前,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民办养老院良莠不齐,社区养老机构功能不全,这就需要政府、社区、养老院、志愿者组织等机构及时“补缺”。政府提供场地和资金;社区组织活动和娱乐;志愿者入户探望和陪聊,给居家的老人提供文化 娱乐、学习培训、心理关爱等服务。在家,儿女善尽孝道,尽量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在外,社会机构发挥各自优势,偏重于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两者分工合作,让居家养老的老人“动”起来,笑出来,从屋里“解放”出来,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身、心疗养
在大庆三院老年病区住着这样一些老人,用他们的话说:人老了,得了脑梗、冠心病、糖尿病、风湿病、癌症、老年痴呆这些慢性病,特别心焦气燥,常常睡不着觉,死的心都有。孩子们上班没时间陪我们,在这里既能看身体上的病,还能看心理医生,每天大家在一起聊天,看电视,跳舞,日子过得很开心!
老年病区有一批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专门陪老人“解闷”——为老人提供各种心理关爱诊疗服务和文化娱乐活动,许多老人把这当成自己的家,长期在这里住着。对那些智力减退、行为改变、失眠、抑郁、焦虑的老人,这也算是一种居“家”养老吧?
教授、老年病专家 杨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