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自杀悲剧?
  • 发布时间:2017-05-11
  • 作者:xinli

      青少年自杀悲剧一旦发生,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对青少年自杀进行积极的应对,采取适宜的心理干预,已刻不容缓——
      (一)学校一定要端正教育思想,践行素质教育观念,给学生提供一个健全人格的学校环境。
      1、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丰富学习生活,广泛开展适合学生心理特点、需求的活动,为学生创造能使自己身心潜能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空间。
      2、所有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要符合教育学原则;在学校教师中培训心理卫生知识,尽量排除任何诱发、增强及扩大青少年自杀倾向的学校环境。
      3、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各级学校学生的必修课,训练学生对各种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指导建立人际交往关系支持系统;教给学生自我情绪调节的方法,如系统放松法、焦虑转移法、情感宣泄法、自我暗示法等;将珍惜青春生命、憎恨自杀行为作为一个基本价值观念,根植于学生的头脑。
      (二)早期发现青少年学生自杀倾向,早期心理危机介入。
      老师要强化自己的“心理辅导员”角色意识,敏感地发现学生的异常反应:一是从学生言语上发现,如“活着真没意思”、“干脆死了算了”,或突然沉默,或词不达意等;二是从其行为变化中发现,如逃学旷课、突然不回家,或不与人往来,成天关在屋子里,或逐一还书、还钱等反常行为;三是从其身心变化来发现,如失眠、躁动不安、情绪低落、无食欲、极度疲乏、体重下降、生理功能紊乱、自主神经失调等。一旦发现有自杀苗头,应立即与家长、医院联系,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形成支持系统,进行重点心理援助,释放不良情绪,疏导心理死结。
      (三)重视青少年学生心理或精神障碍的诊疗。
      学校心理咨询、辅导中发现有精神异常、心理异常症状的青少年学生,应配合家长及时请专业医院精神心理医生鉴别诊断,确诊是否为抑郁症、焦虑症、分裂症、强迫症等心理或精神疾病,断不可不以为然,讳疾忌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积极进行医学、药物治疗,根治病根,方能避免自杀发生。
      (四)优化家庭环境,让家庭成为孩子幸福、健康成长的温馨港湾。
     “望子成龙”或“出人头地”、“替父母实现没有实现的理想”等等,是父母让孩子产生压力的另一个重要压力源。家长要调整过高的期望值,不仅要看清孩子的先天条件,还要综合自己孩子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特长等各种信息进行正确认识,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才能产生积极的期望效应。否则,除了增加孩子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别无他利,这是其一。其二,调整家庭气氛和亲子关系:家长要重视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在沟通中遵循尊重、理解、宽容、信任、激励的原则,不仅可及时了解孩子成长中的烦恼,帮助、支持勇敢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而且有利于增强亲子关系,形成孩子正常心态和良好性格。
      (五)开设心理热线,建立防止青少年自杀的心理疏通渠道。
      大庆市第三人民医院已设立大庆市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快乐成长热线,并专门成立“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对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可进行适时的心理咨询和干预,以控制和转移当事人自杀的爆发性及冲动性情绪。心理热线电话让其自杀之前有倾诉内心痛苦的场所,又符合尊重个人隐私的特点。如:可要求当事人给自己亲人留遗嘱的方式,让其发泄不满和悲伤,同时使其从中感到有值得自己留恋的事物;可运用时间延缓的办法,建议当事人暂缓实施,使其自杀念头成为一过性的危机。还可运用“转移”的方法,建议自杀之前作一次娱乐、体育运动或外出旅游等,转移注意力、调节心境感受。实践证明,不少企图自杀者在拨打生命热线电话后,采纳了相关建议,不良情绪得以宣泄释放,从而改变了自杀初衷。
      当前社会正值转型时期,经济和生活变化急剧,升学就业的激烈竞争,劳动工作的重新组合,以及价值观念的嬗变,各种生活事件都可能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我们只能直面现实,帮助、引导青少年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完善自我,以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迎接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让灿烂的青春,像花儿一样迎着风雨、迎着阳光绽放!  教授、主任医师 侯召香 电话5092654

返回列表
医院地址:大庆市让胡路区让杜路192号   电话:0459-8881654   邮编:163712
©大庆市第三医院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医创科技
医院地址:大庆市让胡路区让杜路192号
电话:0459-8881654   邮编:163712
©大庆市第三医院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医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