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环境因素
一、学校生活的压力
学校是青少年最为重要的一个生活环境,又是其最感到压力的外界环境。美国布洛姆(Brown,D.T.)研究认为,学校的压力源主要有:
1、学生与教师关系;
2、同学之间关系;
3、成绩与考试;
4、来自于学校的批评与处罚。来自学校的任何一方压力源,当其不堪重负时,就极有可能以死来逃避或抗争。
二、家庭影响
家长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失当,过分溺爱娇惯或斥责、苛求、打骂,或家长期望值过高,一旦高期望变成高失望,付出与收获的巨大反差常导致父母亲心理严重失衡,这些又必然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或明或暗的方式表露出来。这些都会使孩子感到家庭的巨大压力而处于紧张、焦虑、不安之中,陷入束手无策的境地,倍感孤独无助,苦涩、迷茫,便轻率地选择了不归路。
三、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时直接甚至是严重地影响到学生的行为
有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市小学教师群体的心理问题多,100人中有48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其中12人问题严重。其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例如:某重点中学一名优秀生一次考试成绩下降了5分,有着过度敏感焦虑特质的任课老师一次次的说教使该学生情绪越来越紧张,每次考试都会出现出汗、手抖、肚子疼等考试恐怖症状,终于在又一次考试失利后,该学生自杀了。
个体心理因素
首先,从青少年这一群体身心发展特点上看,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个体身心发展的疾风暴雨、变化剧烈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面临考试、升学、就业、交友、恋爱等诸多人生选择,各种心身矛盾和众多的心理欲求,使其经常体验到失望、痛苦、悲伤、悔恨、激愤等负性情绪和严重的挫折感、不满足感,而其心理又不成熟、情绪波动大、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和技巧,因而是最易出现心理冲突和心理问题的“危机期”。
在就诊的青少年心理问题中,主要有以下突出特点:
1.由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大;
2.偏执、敌对,认为他人不可信,自以为是,偏于固执;
3.人际关系紧张;总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够友善;
4.抑郁,表现出对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精神苦闷、情绪低落;
5.焦虑、心里烦躁不安;
6.适应能力差,对新的环境和生活不适应,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不喜欢学校的各项活动;
7.情绪忽高忽低极不稳定;
8.心理不平衡,当他人比自己强或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后,总感到不平。其中,学习压力感,是当前青少年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
其次,从学生个体的人格特质来看,一部分青少年性格内向、孤僻,自我封闭不与人交往,或有冲动、过激、偏执,神经质的人格特质;有的本身即是神经类型为弱型或强而不平衡型或过敏体质者,其耐受力较差,一个小小挫折就使其难以承受;有的内心有强烈的孤独感、痛苦感,这种体验长期积累达到一定极限时,一个偶然因素即可“扣动扳机”,产生轻生念头。
再次,心理或精神障碍。不排除个别青少年学生的自杀直接源自心理或精神方面的疾患,此类疾病的独特作用如幻觉、妄想或抑郁情绪长期积压,自杀念头长期酝酿,无心体验也无法体验到生的美好,在旁人看来根本无法理解的情境下告别生命、走向死亡。如前例中的大三学生,从其背景资料来看,极有可能就是一例抑郁症患者,却因长期未认识到自己有病而未能就医发生了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