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者哈欠连天,整日昏昏沉沉的,极大影响了正常生活和工作。那么,什么原因导致人们失眠呢?
1、期待心理
在晋升、职称评定、分房结果快要公布前,有人往往处于期待兴奋状态,难以入睡。有人因担心睡过头误事,也常出现早醒。比如一位“三班倒的”医务人员,由于上大夜班(夜里12点上班),常于晚7时睡觉,因害怕迟到,睡得不踏实,常常只能睡上1-2小时,就被惊醒,久而久之便失眠了。
2、“做梦有害”心理
很多人认为做梦对人体有害,甚至有人误认为多梦就是失眠。这些错误观念往往使人焦虑,担心入睡后会做梦影响睡眠质量。科学研究已证明,做梦不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而且是大脑的一种工作方式,在梦中重演白天的经历,有助于记忆,并把无用的信息清理掉。梦本身对人体并无害处,认为“做梦有害”的想法,使自己产生了心理负担。
3、怕失眠心理
许多失眠者都有“失眠预期焦虑”,晚上一上床就担心睡不着,或是努力让自己尽快入睡,结果适得其反。“怕失眠,想入睡”这种思维使脑细胞产生兴奋,因此,越想入睡,越睡不着。
4、自责心理
有些人因为一次过失后,感到内疚自责,在脑子里重演过失事件,并懊悔自己当初没有妥善处理。白天由于事情多,自责懊悔情绪稍轻,到夜晚则“徘徊”在自责、懊悔的幻想与兴奋中,久而久之,卧床难眠。
5、左右为难心理
有的人受到突发事件刺激后,不能做出正确的反应,不知如何是好,以致晚上睡觉时也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始终处于进退维谷、举旗不定的焦急状态。
6、童年心理创伤再现
有的人由于童年时受到丧失父母、恐吓、重罚等创伤而感到害怕,出现了怕黑夜不能入睡现象,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好转。但成年后,由于受到某种类似儿童时期的创伤性刺激,就会再现创伤,重演童年时期的失眠现象。
导致失眠的因素很多,主要就是人们因为某些特定原因导致大脑过度的兴奋或者焦虑而引起的,其次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为了保证充足的睡眠,做些与睡眠无关的事情,分散注意力,或许有意想不到的体验。如果长期失眠,可以到心理医生处调理,必要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催眠药物。
六病区 马洋洋
慢性病中常见的抑郁
青少年自杀悲剧一旦发生,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对青少年自杀进行积极的应对,采取适宜的心理干预,已刻不容缓——
(一)学校一定要端正教育思想,践行素质教育观念,给学生提供一个健全人格的学校环境。
1、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丰富学习生活,广泛开展适合学生心理特点、需求的活动,为学生创造能使自己身心潜能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空间。
2、所有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要符合教育学原则;在学校教师中培训心理卫生知识,尽量排除任何诱发、增强及扩大青少年自杀倾向的学校环境。
3、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各级学校学生的必修课,训练学生对各种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指导建立人际交往关系支持系统;教给学生自我情绪调节的方法,如系统放松法、焦虑转移法、情感宣泄法、自我暗示法等;将珍惜青春生命、憎恨自杀行为作为一个基本价值观念,根植于学生的头脑。
(二)早期发现青少年学生自杀倾向,早期心理危机介入。
老师要强化自己的“心理辅导员”角色意识,敏感地发现学生的异常反应:一是从学生言语上发现,如“活着真没意思”、“干脆死了算了”,或突然沉默,或词不达意等;二是从其行为变化中发现,如逃学旷课、突然不回家,或不与人往来,成天关在屋子里,或逐一还书、还钱等反常行为;三是从其身心变化来发现,如失眠、躁动不安、情绪低落、无食欲、极度疲乏、体重下降、生理功能紊乱、自主神经失调等。一旦发现有自杀苗头,应立即与家长、医院联系,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形成支持系统,进行重点心理援助,释放不良情绪,疏导心理死结。
(三)重视青少年学生心理或精神障碍的诊疗。
学校心理咨询、辅导中发现有精神异常、心理异常症状的青少年学生,应配合家长及时请专业医院精神心理医生鉴别诊断,确诊是否为抑郁症、焦虑症、分裂症、强迫症等心理或精神疾病,断不可不以为然,讳疾忌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积极进行医学、药物治疗,根治病根,方能避免自杀发生。
(四)优化家庭环境,让家庭成为孩子幸福、健康成长的温馨港湾。
“望子成龙”或“出人头地”、“替父母实现没有实现的理想”等等,是父母让孩子产生压力的另一个重要压力源。家长要调整过高的期望值,不仅要看清孩子的先天条件,还要综合自己孩子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特长等各种信息进行正确认识,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才能产生积极的期望效应。否则,除了增加孩子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别无他利,这是其一。其二,调整家庭气氛和亲子关系:家长要重视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在沟通中遵循尊重、理解、宽容、信任、激励的原则,不仅可及时了解孩子成长中的烦恼,帮助、支持勇敢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而且有利于增强亲子关系,形成孩子正常心态和良好性格。
(五)开设心理热线,建立防止青少年自杀的心理疏通渠道。
大庆市第三人民医院已设立大庆市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快乐成长热线,并专门成立“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对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可进行适时的心理咨询和干预,以控制和转移当事人自杀的爆发性及冲动性情绪。心理热线电话让其自杀之前有倾诉内心痛苦的场所,又符合尊重个人隐私的特点。如:可要求当事人给自己亲人留遗嘱的方式,让其发泄不满和悲伤,同时使其从中感到有值得自己留恋的事物;可运用时间延缓的办法,建议当事人暂缓实施,使其自杀念头成为一过性的危机。还可运用“转移”的方法,建议自杀之前作一次娱乐、体育运动或外出旅游等,转移注意力、调节心境感受。实践证明,不少企图自杀者在拨打生命热线电话后,采纳了相关建议,不良情绪得以宣泄释放,从而改变了自杀初衷。
当前社会正值转型时期,经济和生活变化急剧,升学就业的激烈竞争,劳动工作的重新组合,以及价值观念的嬗变,各种生活事件都可能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我们只能直面现实,帮助、引导青少年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完善自我,以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迎接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让灿烂的青春,像花儿一样迎着风雨、迎着阳光绽放! 教授、主任医师 侯召香 电话5092654